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日治時期政府對水利設施極為重視,大正十二(1922)年竹東水利組合成立,管理範圍包含現今的竹東、芎林、橫山一帶,灌溉面積達1,328 甲。大正十三(1924)年 在時任新竹州知事的古木章光,竹東郡守內田芳雄主導之下,編列預算二十三萬圓,著手開鑿竹東圳,不過經費嚴重不足,欠缺的部份便由受益農田的地主分擔,其中,林春秀是最大的受益戶,為了開鑿水圳,林春秀籌組了「三益株式會社」,於大正十五(1926)年8月正式成立。竹東圳於同一年開工,由林春秀負責施工,並於昭和三(1928)年完工通水,耗時三年,總工程費超過四十萬圓。 竹東圳的取水口位於竹東鎮南端上坪溪的上游,圳道開始於燥樹排攔河堰取水口,先流經軟橋里桂山發電廠軟橋分廠,接著進入竹東圳入水口(第一號隧道),之後水道經由涵管穿越前方山岡,沿途流經竹東鎮,進入二重埔地區,隨即分流為竹東北圳與竹東南圳,最後匯集至隆恩圳,全程圳路長達21公里,大小隧道共13 座,隧道總長約4.6公里。完成後不但造福地方,並提升了地方產業的發展,在竹東地方發展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竹東圳入水口為一個磚拱隧道,造型古樸優美,以磚做為結構材,以拱做為隧道結構的承重的古典做法,能代表時代性的建築技術的意義。隧道口拱額上有題「竹東圳」三大字,並有「大正十五年起工」、「創設功勞者林春秀」落款。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林春秀,生於清光緒元(1875)年,卒於民國四十七(1958)年,地方人士稱他「林秀伯」、「阿秀伯」。林春秀7歲協助家裡看牛,9歲開始讀書,至16歲理家。16歲那年清光緒十七(1891)年林春秀與父遷至二重埔,後經營舊式糖廍,後也購買土地,生產茶葉、稻米等等,成績斐然。事業之外,林春秀也熱心於地方事務,明治三十三(1900)年任聯合壯丁團長,大正七(1918)年授佩紳章、八(1919)年任地方稅調查委員、國勢調查委員、庄協議員,後來又擔任學務委員與保甲聯合會長,在地方上有著甚高的名望。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竹東圳不但是新竹地區的重要水利建設,建成之後,不只造福地方民生、產業發展,對當時以農為主的農業社會中,貢獻良多。而今日作為新竹科學園水源的寶山水庫,於民國七十四(1985)年正式通水時,便是仰賴竹東大圳作為導水路,不但見證科學園區歷史,也成就了臺灣經濟發展。其中入水口構造物作為竹東圳的代表,更凸顯其意義與價值。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