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髠殘山高水長圖 軸

髠殘(1612-1673),湖南武陵(今常德市)人。本姓劉,為僧改名髡殘,字石谿、介丘,晚年署石道人、石溪和尚,「清初四僧」之一。年輕曾經參加抗清鬥爭,其後出家為和尚,潛心修禪禮佛。順治十一年(1654)至南京,住大報恩寺、棲霞寺,校刻《大藏經》,兼與好友程正揆(1604-1676)研討畫理。遊居黃山一年多,感受大自然造化神奇,創作主張師造化。從畫跋可知此軸描繪黃山天都峰的雲海和松樹奇景,飛瀑奔騰直瀉,濃霧彌漫;蒼松龍盤虯結,奇形怪狀。山石採披麻皴,用禿筆、渴筆以書法入畫,間以淡赭作底。整幅結構繁複雄偉,景物茂密華滋,頗有元人王蒙(1308-1385)峰巒渾厚,筆墨蒼茫的意境。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士林區
    至善路二段221號
  • 數量
    1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中華民國109年5月6日文授資局物字第10930050881號
    2020-05-06 11:14:57.642
  • 級別名稱
    國寶
  • 種類
    種類代碼
    G1


    種類名稱
    藝術作品


    種類子類別代碼
    G1.2


    總類子類別名稱
    繪畫


  • 年代
  • 作者
    髠殘
  • 材質
    紙本
  • 尺寸
    332.1x127.8公分
  • 保存環境
    庫房或展覽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技藝或生活文化特色之典型/歷代著名人物、國家重大事件之代表性/具有獨特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對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具特殊影響或意義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


    保存空間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保存空間屬性
    博物館、圖書館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歷史建築


  • 法令依據
    <<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2、4、6款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受贈
  • 指定(登錄)理由
    髠殘(1612-1673),湖南武陵(今常德市)人,字石谿、介丘,晚年署石道人、石溪和尚,「清初四僧」之一。 髠殘於順治十六年(1659)辭去幽棲寺主持之職,遊歷黃山諸峰,美景使其領略大自然造化神奇,激發靈感創作以黃山為題之系列作品,其中以此幅尺寸最大,品質優良,尤具代表性。 從畫跋可知此軸繪黃山天都峰雲海和松樹奇景,飛瀑奔騰直瀉,濃霧彌漫;蒼松龍盤虯結,奇形怪狀。山石採披麻皴,用禿筆、渴筆以書法入畫,間以淡赭作底。整幅結構繁複雄偉,景物茂密華滋,頗有元人王蒙(1308-1385)峰巒渾厚、筆墨蒼茫意境。 明代遺民「清初四僧」作品,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相對稀少,世間亦少,此軸正是不可多得傑作。
  • 代表圖像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典藏或財產編號
    贈畫000119
  • 保存現狀
    舊傷補、污漬、褐斑 。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