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里手工紙

埔里手工造紙歷史脈絡分明,始於清領末期,現存技術則受日本製紙技術影響,與中國傳統有別,又發展出地方色彩。 埔里的手工造紙的工序為:「原料處理→打漿→抄紙→壓紙→烘紙」。原料處理包含挑選、蒸煮、漂白3道程序。打漿方法有石輪、搥打等方式。抄紙是紙張成型的重要工序,盪料入簾後重複左右擺動抄紙架,翻轉覆簾於桌板上,再放上尼龍線做紙與紙之間的區隔。抄製完成的紙張含有很多水份,需進行壓紙排水的工序,壓好的紙張狀如豆腐,稱為「紙豆腐」。藝師再透過嫻熟的技法操作檜木取紙棒,把紙張從紙豆腐中分離,平放到烘紙鐵板上,然後用烘紙刷適力刷過紙面,讓紙貼伏在烘紙鐵板面上烘乾,完成一張紙的製作。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南投縣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里鐵山路310號廣興紙寮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0900381321號
    2020-02-17 09:46:15.787
  • 級別名稱
    傳統工藝
  • 種類
    種類代碼
    E1.14


    種類名稱
    造紙


  •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福佬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南投市建國路135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9-2231191#408
  • 主管機關名稱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南投縣政府
  • 評定基準
    具有藝術價值/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 法令依據
    <<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4款
  • 保存者/保存團體
    黃煥彰(歿)
  • 指定(登錄)理由
    1. 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始於19世紀末期(台灣由清朝統治時期之末期),到了日治時期創立「埔里製紙所」,戰後延續發展,至民國60年左右為全盛時期,具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之軌跡。 2. 民國60年代,埔里造紙業成為日本及東南亞手工書畫紙最大的供應地,並在國際間樹立了相當的地位,具有藝術價值。 3. 古時造紙需要大量汲水,日治時期發現埔里的水質純淨,加上周邊的山地有無盡的野生造紙原料,非常適合造紙,光復初期至民國60年代,埔里造紙業全盛時期增加到50間左右,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 代表圖像來源
    廣興紙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