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鹿港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位於昔日鹿港溪口,掌控對中國泉州海上交通的樞紐,具有海洋文化特色及地區發展上的意義。其在河口及聚落關係位置說明了媽祖廟與聚落發展的密切關係外,亦見證鹿港鎮早期貿易興盛、文化薈萃及聚落發展歷史的密切關係。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鹿港鎮
    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430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蹟字第10830129071號
    2019-12-02 00:00:00.0
  •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現今建物保存維護良好,香火不斷。
  • 外觀特徵
    鹿港天后宮的建築規模宏偉,廟宇為三進二院格局,分別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    三川殿的屋頂採用重簷歇山式的造型,在臺灣的寺廟中,甚少廟宇前殿使用此類型的屋頂,天后宮的作法相當特別。三川殿前步口屋簷下方的牌樓斗栱,除了有橫、縱兩向斗栱外,另外增加斜栱出挑,形成有如網狀的格子,稱為「網目斗栱」,栱身為如意造型,又稱「如意斗栱」。    三川殿兩旁為龍、虎堵石雕,左邊龍堵以「張僧繇畫龍點睛」為石雕題材,石雕的構圖中張僧繇髻髮背劍,聚精會神的畫龍點睛,前方有一位童子趨前,雙手呈上墨硯,下方並雕有數隻鯉魚,有「魚躍龍門」之勢,象徵「科舉高中」的涵意。虎堵的雕刻為「保生大帝醫虎喉」的民間信仰傳說故事,石雕上方有一童子做打虎狀,與「楊香打虎」的故事相似。    正門兩旁的石窗被學界譽為臺灣石雕的經典作品,雕刻的內容以三國演義的故事題材為主,石窗上共有四則故事,分別是「甘露寺」、「割鬚棄袍」、「鳳儀亭」、「戰宛城」。兩堵石窗以泉州玉昌湖上等的青斗石為材料,人物表情姿態栩栩如生。    三川殿龍邊的門神為太監,手捧香爐與牡丹花,虎邊的門神為宮女,手持燈與果,代表「香花燈果」之意。三川殿的門神,其面貌、姿態、服飾等筆法,充份展現郭新林的彩繪風格。    正殿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殿宇面寬為三開間格局,前步口有一捲棚造型的木架構建築,做為拜殿的空間,兩旁並開有二個拱門連接左右廂廊,廂廊內供奉有境主公與註生娘娘。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因殿內多有香火祭拜,建議管理單位定期檢視電線管理及注意明火之使用,並確實檢視電線管理、檢查電源是否關閉以及焚香是否熄滅。
  • 使用情形
    全年開放民眾參觀、祭祀,其活動眾多。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鹿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66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室內特徵
    三川殿內的八卦藻井是大木匠師樹發師(王樹發)所設計的作品,泉州溪底匠師所做的藻井特色,是以斗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即上方的天花板)中間覆以天花板。    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此層藻井的每一邊有八仙的人物造型與吊筒,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別為四愛「茂叔愛蓮、羲之愛鵝、淵明愛菊、和靖詠梅」與「漁、樵、耕、讀」木雕。    三川殿後步口明間處的通樑,分別有獅座及象座的斗座雕刻,上方並有「人生四暢」的木雕作品,「人生四暢」象徵著人生中四件舒暢的事情,分別為「伸腰、掏耳、撚鼻、搔背」。 兩廊為天后宮的鐘鼓樓,每逢迎神賽會即鳴鐘敲鼓,以示歡迎。位於龍邊廊道有一塊「鹿溪聖母宮重修碑記」,碑文述說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的重修始末,是天后宮重要的文獻史料。    正殿神龕內最大尊的媽祖聖像是「鎮殿媽祖」,此尊媽祖為土塑。第二尊媽祖為為軟身的造型,稱為鎮殿二媽。位於神龕前方的媽祖神像,為湄州開基媽祖之二媽。正殿神龕規模宛如一座小寺廟,斗栱出簷、吊筒垂珠,神龕正上方書有「湄洲聖母」的牌匾,前方的龍柱雕刻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整座神龕更顯得莊嚴肅穆。    神龕上方有清國雍正皇帝所御賜「神昭海表」、乾隆皇帝御賜「佑濟昭靈」及光緒皇帝御賜「與天同功」匾額。    民國48年(西元1959年)為紀念媽祖壽辰一千周年慶典重修後殿,後殿擴建成五開間的格局,二樓露臺增建成八角型,使參香者有更大的參拜空間。後殿主祀玉皇大帝及三官大帝,兩旁配祀有觀音菩薩、神農大帝、女媧娘娘及水僊尊王。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鹿港鎮
    順興段
    61
    2
    彰化縣
    鹿港鎮
    順興段
    68
    3
    彰化縣
    鹿港鎮
    順興段
    79
    4
    彰化縣
    鹿港鎮
    順興段
    97
    5
    彰化縣
    鹿港鎮
    順興段
    98
  • 緯度
    24.059493222692957
  • 經度
    120.43185912167684
  •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重要性: 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鹿港天后宮位於昔日鹿港溪口,掌控對中國泉州海上交通的樞紐,具有海洋文化特色及地區發展上的意義。其在河口及聚落關係位置說明了媽祖廟與聚落發展的密切關係外,亦見證鹿港鎮早期貿易興盛、文化薈萃及聚落發展歷史的密切關係。對於鹿港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歷史有很重要的影響。歷年來的修建過程均由鹿港八郊富紳或地方耆老策劃,禮聘當代唐山或地方名匠精心製作,極具人文風采與藝術價值。 2.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現今鹿港天后宮主體建築物分別出自於各時代不同營造流派,如溪底派大木作匠師王益順、吳海桐、王樹發及黃連結;雕刻師傅李煥美、鹿港師傅施金福、黃媽城、李松林;石雕來自惠安匠師蔣馨家族;油漆彩繪出於鹿港名畫師郭新林、柯煥章之手,皆為當代一時之選的名匠。鹿港天后宮從清領初期建成歷經不同時期的修建,集成各時代諸多匠師流派的作品,是臺灣相當具代表性的媽祖廟,為研究史料、考證古蹟、探索民俗信仰等各方人士眼中的瑰寶,鹿港天后宮的建築藝術的表現,見證了臺灣匠師技藝的發展歷程。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除建築及裝飾性構件文化價值外,廟內存有湄洲祖廟贈與的「大靈符」、聖母「寶璽」,明朝製的「進香爐」、大正7年(1918)及樟木製作的胡人負重燭台(清)、日治大正11年(1922)雕製的精緻的「鳳輦」、昭和14年(1939)的青斗石石薰爐等宗教文物,完整保存媽祖信仰文化與珍貴的文化資產,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二)保存完整性:鹿港天后宮在同治年間就已經是三殿式的格局,包括三川殿(含戲臺)、正殿(媽祖殿)、後殿(凌霄寶殿)及禪房、護室等主要建築,昭和2年(1927)的拓寬改建為正面五開間、進深三殿、具有左右過廊及左右護室的規模。三川殿與正殿間以左右過廊相連,共同圍出中庭,主殿與後殿及護室界定出後埕空間,兩側護室再以過水廊與主殿相接,呈現完整的廟宇格局。 (三)時代或類型之典範:鹿港天后宮目前主體為昭和年間完成的建築,完整記錄當時各種匠師營造的技術。昭和8年(1933)重修天后宮三川殿時,由承襲泉州溪底大木匠師王益順的侄子王樹發執篙。三川殿以凹壽的格局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前步口屋簷下方牌樓面斗栱,除了有縱橫兩向外,並增加斜栱出挑,形成「網目斗栱」,栱身以「如意斗栱」造型,完整顯現溪底派精美的大木結構技巧,成為台灣閩南式廟宇建築之典範。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