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曲冰考古遺址

一、發現沿革:民國70年中央研究院執行「濁水溪上游河谷的考古學調查與發掘」研究計畫,調查範圍由武界至靜觀,即霧社上下約20公里範圍。在仁愛鄉萬豐村境內河階上,發現並挖掘出「曲冰史前遺址」,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高山考古研究。 二、發掘出土文物:自民國70年至76年間,考古學者陳仲玉前後進行了三次挖掘,挖掘面積3700平方公尺,出土的石器有29000餘件,其中多數為石斧,另有磨製石石奔、打製石刀、石簇、石玦、石紡輪、網墜等。此外,尚有陶質物品八萬餘片,多數為紅色粗砂陶,少數為陶片經磨光處理和細泥塗面,繪有文飾的則更少。器形包括各型罐形器、缽形器、豆形器等。在發掘坑中,發現一個完整的聚落,居室群的殘跡十分明顯,如:從豎立地上的板岩牆柱等。房屋為長方形,方位南北向。另有石板棺171座,多為東西向,其中許多小型棺有室內葬現象,但並無骨骸遺留,可能因年代久遠而風化。曲冰遺址證明了所謂「山地人」原來確實就住在山地的說法。因為經過碳十四測定的年代,曲冰人早在一千年至二千七百多年前即居此地。否定了臺灣的高山本無人居,原住民之所以進入山區,是受到人口壓力,在清朝年間才被漢人趕上山的。大量的打製石斧與刀斧混合器等工具的出土,顯示山田焚墾式農耕的普及,在近河邊的河階,可能是當時的耕地;網墜的出現,在濁水溪漁撈的證明;石矛、石鏃出土,證明在原始森林內狩獵等「經濟活動」-燒山式的游耕農業,兼捕魚狩獵維生。曲冰考古遺址發掘後,由於管理不善,以致雜草叢生,又經長期雨水沖刷,受到極大破壞,現雖以鐵絲網圍住,如未好好規畫,將面臨日曬雨淋、風化殘破的命運。 三、民國95年7月11日重新公告為縣定遺址。

基本資訊

  • 現狀
    雖然考古遺址局部受到開發農耕的擾動,但是對於埋藏在地下的文化資產的減損有限,考古遺址仍然保存相當完整。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南投縣
    仁愛鄉
    萬豐村,土名稱Qais的河階地上。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物字第10830049431號公告
    2019-05-13 17:03:25.359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物字第10930011961號
    2020-02-07 00:00:00.0
    指定範圍地號變更
  • 級別名稱
    國定考古遺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局古物遺址組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33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考古遺址在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意義性/考古遺址在學術研究史上之意義性/考古遺址文化堆積內涵之特殊性及豐富性/同類型考古遺址數量之稀有性/考古遺址保存狀況之完整性/考古遺址供展示教育規劃之適當性/具其他考古遺址價值者
  • 定著土地之範圍
    南投縣仁愛鄉曲冰段582、584、584-1、584-2、584-3、584-4、584-5地號共7筆土地。濁水溪在這一帶的流路形成峽谷的地形。溪水在該階地的東北邊沖激之後,迴流轉向北邊緊扼的峽谷,再往西南方向流迤而過。階地的東北邊地形比較陡峭,隔著小河灣即是親愛村泰雅族松林部落南方的Yayün低位河階。兩者之間有一小溪流向河谷,澗水終年不息,附近的灌溉飲用即依賴此水。階地的北邊峽谷峭壁之下,溪水滾滾。東南邊傍山,是階地的倚背之地。緜蜒的崇山峻嶺與中央山脈相連。西邊的坡度稍緩,當時為杉木林,西北角稍低處另有一片平坦的階面(即Qais第二階面),再往下方即接面積廣大的姊原河階。曲冰部落至霧社的產業道路即經由姊原在這西邊的斜坡地蜿蜒而過。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南投縣
    仁愛鄉
    曲冰段
    582
    2
    南投縣
    仁愛鄉
    曲冰段
    584
    3
    南投縣
    仁愛鄉
    曲冰段
    584-1
    4
    南投縣
    仁愛鄉
    曲冰段
    584-2
    5
    南投縣
    仁愛鄉
    曲冰段
    584-3
    6
    南投縣
    仁愛鄉
    曲冰段
    584-4
    7
    南投縣
    仁愛鄉
    曲冰段
    584-5
  • 緯度
    23.95505
  • 經度
    121.079631
  • 法令依據
    <<考古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項第1、2、3、4、5、6、7款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曲冰考古遺址發掘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曲冰遺址聚落中的房屋與石玉器作坊基址


    檔案網址


    拍攝者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多媒體名稱
    曲冰考古遺址覆蓋回填現況保存情形


    檔案說明
    曲冰考古遺址覆蓋回填現況保存情形


    拍攝時間
    107年11月23日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曲冰遺址發掘現場


    檔案說明
    曲冰遺址發掘現場


  • 指定(登錄)理由
    一、考古遺址在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意義性: 考古遺址在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意義性:曲冰考古遺址的玉器製作工藝在史前文化中的重要性。 1、 曲冰考古遺址位於臺灣中部,其製玉工藝產出如玉器、玉圓芯等出土遺物,原料亦來自臺灣東部唯一的玉礦產區,其出土與花蓮的平林、荖山、重光等考古遺址類似之製玉過程的遺留,顯示彼此間可能存在長久的連繫,意味著史前人們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的交通與交流。 2、曲冰考古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約4,000年前,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可說是臺灣山區最早開發的人群遺留,對於討論史前人群從平地到進入高山地區的過程,及理解史前人群對於高山地區的文化適應提供甚佳研究的契機。 二、考古遺址在學術研究史上意義性: 1.曲冰考古遺址雖晚於西元1980年代初期才被發現。但此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可以說是延續拓展自西元1972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和耶魯大學共同合作的研究計畫-「濁大計畫」對於臺灣東部史前文化的研究,將過去主要針對濁水溪、大肚溪流域所進行古今的人地關係的研究,延伸至上游河谷。 2. 曲冰考古遺址的發掘,發見臺灣考古學研究史上首個高山聚落結構,其對於發展臺灣史前聚落型態研究、環境適應與人群遷徙等文化議題具有極高重要價值。 三、考古遺址文化堆積內涵之特殊性及豐富性: 1、綜觀臺灣迄今已學術普查之逾千處史前考古遺址,考古遺址範圍夠大且完整的聚落者,寥寥無幾。而曲冰考古遺址出土大面積的完整聚落結構,史前人群主要居住在此處的時間包括有距今約3,000~2,300年與1,300~1,000年二個時期,其遺物與遺跡内涵豐富,包含至少48處房屋基址及171座石板棺墓葬,為迄今高山地區所僅見的大型聚落考古遺址。 2、臺灣東部史前考古遺址中所常見的石板棺墓葬,亦僅存在於臺灣西部的曲冰與大馬璘兩處考古遺址中,證實了距今約3,000年,曲冰考古遺址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的文化交流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在臺灣玉器工藝技術與材料資源交流的東、西交流上,亦處於地理區位關係上的重要樞紐。 四、同類型考古遺址數量之稀有性: 曲冰考古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罕見的高山地區大型聚落考古遺址,且涵蓋時間相當長,其最早的定年資料約距今4,000年前,晚期文化約在1,000多年前,出土房屋基址、密集的石板棺墓葬、並保存明確的玉器製作工坊遺跡,不僅是在山區罕見,即使在臺灣各地同類型考古遺址中亦是稀少。總體上,曲冰考古遺址在同類型考古遺址中具有顯著稀有性。 五、考古遺址保存狀況之完整性: 曲冰考古遺址是臺灣高山區域目前唯一完整而且保存良好的史前聚落考古遺址。綜觀曲冰考古遺址第一階面的面積約15,000㎡,是一處完整的聚落。 六、考古遺址供展示教育規劃之適當性: 1、曲冰考古遺址在進行第三次考古發掘時,即預先保留發掘坑現場作為教育展示之用,因此保存了聚落遺跡的精華部分,具備現地展示教育價值。2009年並將原發掘坑的精華部分以不織布覆蓋,再填以細砂保護,以備日後重新規劃為現地遺址公園,以利展示教育使用。 2、曲冰考古遺址正位在南投83號縣道旁,該縣道自法治–萬豐隧道完工通車,新設的外環道與多處橋樑也陸續完工以後,萬豐、法治一帶,以及南北溝通埔里、奧萬大、霧社、清境農場等地的聯外交通動線,大幅改善。考古遺址地點適合規劃為考古遺址公園或博物館,也將豐富南投山區整體觀光資源的層次和深度。 七、具其他考古遺址價值者: 曲冰考古遺址自從發現到發掘,即時引起學術界與一般社會人士的注意。其所屬位置的特殊,可結合國家公園與各風景區推廣具文化內涵的觀光行程,並更容易吸引周邊風景區遊客的關注,達到推廣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目的。 八、具全國代表性及價值 1、具跨區域的文化重要性:曲冰考古遺址與埔里盆地的大馬璘考古遺址等,同屬於大馬璘文化,主要是在牛駡頭文化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以紅陶為最大主流。但是出現相當數量的石板棺埋葬行為,並未見於牛駡頭文化或營埔文化,反而是與臺灣東部各考古文化較相近的葬式,加上玉器的出土,顯示應與東部同時期的人群移動有關。另外,曲冰考古遺址中出現少量的營埔文化的裝飾式灰黑陶,也說明兩文化之間存在著互動關係。 2、就臺灣史前文化史觀點,曲冰考古遺址有二文化層,年代自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金屬器時代,可以完整敘說本區數千年來的史前文化發展史,在海拔約1,000公尺的高山地區是相當稀少的。 3、臺灣的史前考古遺址經學術普查雖已超過千處,然而遺址面積夠大,且能呈現完整聚落者,寥寥無幾。曲冰考古遺址的面積呈現該處為完整的聚落。 4、曲冰考古遺址是少數研究取向的發掘,考古遺址的土地與大部分的遺跡現象,至今仍然原址保存,極其難得。 5、近年來,在曲冰考古遺址之南方下階地Tabuluk石器作坊遺址的發現,再加上先前在該小段河谷附近所普查發現的十餘處考古遺址,可推測曲冰考古遺址其實是該區域考古遺址群的大型聚落中心。
  • 代表圖像來源
    文化部提供(監管員林宛柔攝)
  • 使用情形
    發掘坑週邊外圍以鐵欄杆圍籬,保護考古遺址原有內部特徵,避免遭受人為之不當破壞。保持考古遺址 原貌,未作任何使用,每年委託仁愛鄉公所並補助經費辦理本考古遺址之日常管理維護定期僱工除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