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青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尊像由背光、坐像與台座構成。背光為蓮瓣形,底部收平,上部收尖,屏障主尊的全身,更向上延展,將造像的威嚴向外擴張。主尊結跏趺坐,身著袒右肩僧祇支,外披大衣,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住衣角,藉由大衣環繞身體,將坐像向內收斂包覆,形成全像堅實而穩定的核心。台座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方形,上層為亞字形須彌座,底部寬廣穩定,上部漸收窄,營造出高聳的氣勢。座前兩立雕獅子,回首轉身,姿態威武。 背光以成束的珠串綵帶區隔出內、外圈。內圈為七尊小坐佛,其中三尊組成主尊的頭光,外圈環列U形火焰紋,每一個火焰紋內又填滿平行排列的弧形線,有如熊熊燃燒的烈火。主尊坐佛的捲髮作大渦紋,五官清秀,大衣衣緣呈S形翻邊,衣褶呈Y字形分叉,與背光的火焰紋相呼應。台座最上緣圍繞曲折的卷草紋,須彌座的斜面為仰覆蓮瓣紋,中央束腰飾菱格狀花瓣,下層方形台座的上緣由穿環上下交錯的棕櫚葉組成一帶狀飾,座足四面開光,兩側為供養人,三面共六位。 背光背面飾說法圖像,上層為法華經,塔內為釋迦和多寶佛並坐,塔外兩側為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的場面;中層中央為釋迦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下層中央為誕生佛,左側摩耶夫人攀樹而立,太子自右脅誕生,右側龍王浴佛,最外側兩長方形榜題,現字跡已不清。台座背面刻有銘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縣堤陽□□願己身為□□母造釋加聞佛,又為居家眷屬大小現世安隱,亡者生天宣語諸佛,所願如是,故記之耳。」 尊像和台座分鑄接合而成,背光另鑄,以插梢固定在坐佛背面。造像為青銅鎏金,青銅胎質緻密,鍍金厚,與胎連接緊密,金色黃帶赤,作工十分細緻精良。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士林區
    至善路二段221號
  • 數量
    1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物字第10830016641號
    2019-02-14 16:58:44.225
  • 級別名稱
    國寶
  • 種類
    種類代碼
    G2


    種類名稱
    生活及儀禮器物


    種類子類別代碼
    G2.99


    總類子類別名稱
    其他


  • 年代
    北魏太和元年(西元477年)
  • 材質
    銅/鑄造
  • 尺寸
    高40.3公分
  • 保存環境
    庫房或展覽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技藝或生活文化之重要特色/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之重要特色/具有重要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數量特別稀少或具完整性保存意義者/對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具重要影響或意義/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技藝或生活文化特色之典型/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之代表性/具有獨特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獨一無二或不可替代性/對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具特殊影響或意義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


    保存空間地址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保存空間屬性
    博物館、圖書館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歷史建築


  • 法令依據
    <<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3、4、5、6款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購藏(徵集)
  • 指定(登錄)理由
    本作品的台座刻有發願造像銘記:「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縣堤陽□□願己身為□□母造釋加聞佛,又為居家眷屬大小現世安隱,亡者生天宣語諸佛,所願如是,故記之耳。」為北魏太和元年(477年)河北地區發願所造的釋迦牟尼佛造像,造像的時間及地點明確,造像的形制不僅包含尊像和台座,而且背光保留完整,十分難得,是存世北魏太和元年造像中最完整的一件。 鎏金銅佛尊像的身體比例協調,肩頸手等身體結構銜接順暢,五官分布平和,面相年輕;大衣衣褶呈Y字形分叉,與背光上上揚的火焰紋相呼應,身光大而護持全像,莊嚴殊勝。在尊像下方仰覆蓮座與須彌座雙層台座的烘托下,氣勢弘偉。尊像頭上大渦文捲髮的紋理清晰可循,大衣衣褶與背光火焰文的線條俐落,結組生動,台座上的唐草文等裝飾文樣刻畫細膩。造像的用料厚實,鎏金色澤澄黃而附著穩固,品質極佳。本作品是五世紀河北佛教造像的典型風格樣式,同時也是現存鎏金銅佛造像中,卓越工藝技術的典範,具有獨特的藝術造詣。 本作品主尊造像的渦文髮式、Y字形分叉衣褶和火焰紋,和大同雲岡第二十窟的樣式接近。二十窟造像展現北魏文成帝(452-465在位)復佛初期雄強風格;但本尊造像臉形略長,五官秀氣,身形亦脩長,亦帶有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漢化改革後「秀骨清像」式風格。因此這件太和元年(477年)的作品為北魏文成帝至孝文帝時期造像風格之過渡風貌。再者,台座上刻畫身著胡服與漢服的供養人,說明當時胡漢雜居的現象,故作品本身反映河北一帶五世紀中後期風格轉換的樣貌以及多元民族的社會生活,是一件難能可貴的重要例證。 尊像的背光保存完整,佈局均衡平穩,內容明確清楚,構圖條理分明,圖像內容融合法華經、維摩詰經以及佛傳故事,並附有榜題,將北魏佛教信仰的主次與內容特質,一一展現,其內容的豐富與圖像的精確,是現存單尊造像中的稀有珍品,足以作為同時代作品的比對參考,具有無可取代的指標性意義。綜合言之,本作品是五世紀太和時期河北一帶在藝術水平、工藝技術、社會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上無可取代的經典作品。
  • 代表圖像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典藏或財產編號
    購銅000117
  • 保存現狀
    表面局部有舊傷缺,局部有鏽,經修復,狀況已穩定。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