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一、 艋舺龍山寺與萬華的開發 艋舺又稱文甲、蟒甲,舊屬大加蚋堡,位於淡水河東岸。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為臺北三市街。最早出現於文獻中是清康熙36 年(1697)郁永河的《裨海記遊》。艋舺是由福建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與同安移民所組成的聚落。其開發之始為清康熙48 年(1709)陳賴章墾照招募漳泉移民開墾臺北盆地時,艋舺作為臺北盆地重要的河港,平埔族人以蕃薯和漢人移民交易形成的蕃薯市街,為艋舺市區的發端。 自清乾隆到嘉慶年間,艋舺逐漸取代竹塹、新莊,發展成臺灣北部經濟中心,擁有規模最大的市街。同時期臺北地區的聚落,大多以一至兩條市街為商業主軸,成帶狀發展,如八芝蘭、大龍峒。艋舺卻發展出六條商業主軸,街市縱橫交錯,形成面狀的核心區域。 艋舺舊市街的發展與寺廟的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雖兩者發展不見得一致,但大體上依照舊街名的先後順序,也能跟周遭廟宇形成連結。 因寺廟與郊行及地方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爆發重大事件時,廟宇也成為主要舞台。清代的臺灣移民間,常因劃分勢力範圍而陷入緊張關係,閩客之爭、漳泉之爭乃至異姓之間,常常有所衝突,甚至演變成械鬥事件。清咸豐3 年(1853),艋舺爆發「頂下郊拼」。以林佑藻為首的同安人,對於黃龍安領軍的三邑人長期佔據艋舺碼頭經營權,並抽取價稅不滿,為了爭奪商業利益械鬥,最終三邑人攻入同安人的據點,使其敗走大稻埕,影響了清代臺北的聚落格局。 二、 龍山寺與臺灣的觀音信仰 艋舺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雖發源自佛教神祇,在臺灣民間信仰中頗為盛行。臺灣不但主祀觀音的廟宇眾多,在家供奉者也相當普遍。臺灣各地在清代興建完成的龍山寺,是由泉州安海龍山寺直接分靈到臺灣的,除了艋舺龍山寺外,還有臺南龍山寺(清康熙54 年,1715 年)、鳳山龍山寺(清乾隆25 年,1760 年)、鹿港龍山寺(清乾隆50 年,1786 年)等。 艋舺龍山寺在創寺之初,由艋舺三邑移民共同建廟經營,主事者多為當地商界聞人,因此具有濃厚地方宮廟色彩。龍山寺內除了供奉佛教的觀音,也奉祀民間信仰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月老等神明,因此與正統佛教不甚相同。雖然如此,艋舺龍山寺的董事會仍聘請僧侶到廟中主持,維持龍山寺的運作。這在臺灣成為普遍而有特色的宗教信仰形式,也稱之為「民間佛教」,龍山寺可說是這種寺院的代表。 龍山寺在重建落成安座時,特聘中國高僧圓瑛到寺內講學。之後更發行《臺灣佛教新報》、《亞光新報》等。此外「臺灣佛教會」、「臺灣阿彌陀佛會」、「觀音會」等佛教組織也在艋舺龍山寺陸續成立。 二戰後國民政府主政臺灣,許多政治、社會改造運動的推行必須借用公共場所、寺廟等地,龍山寺以其廣大的廟地,再度扮演了這種公共角色。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從大陸來了大批國軍士兵、百姓,龍山寺的東西廊房室被國軍借用為宿舍,並提供「全民友愛互助會」作診療所之用,其宗教活動也因此大受影響。 民國52 年(1963)龍山寺成立財團法人,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為宗旨,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具體宣揚傳統民俗文化。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萬華區
廣州街211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122031號
2018-11-12 09:34:01.314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財OOOOOOOOOOO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61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評定基準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緯度
25.036778
經度
121.499934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代以來艋舺地區泉州三邑移民的拓墾與信仰遷移的過程:隨著清代臺北盆地的開發,艋舺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各行業並組成不同的同業公會「行郊」,以發揮彼此合作,維護地方秩序、建設、教育等功能,在地方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創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艋舺龍山寺,除了是臺北地區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外,也見證了艋舺行郊的發展過程。作為艋舺信仰中心,艋舺龍山寺的祭祀儀典與組織及影響範圍,不僅在萬華地區的祭祀圈而已,更推展到北臺灣其他地區的泉州三邑移民,具有跨區域的信仰特質。 (2)見證頂下郊拚與移民遷徙,並在各個時代皆是影響臺灣至關重要的歷史事件場所:艋舺龍山寺扮演泉州三邑移民議事核心場所,也是清代北臺灣頂下郊拚(1853)械鬥事件見證;在創建至今的不同時代裡,都在歷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包含了移民拓墾、中法戰爭、日人治臺時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臺灣移民開發史與近現代過程的最佳見證。 2.藝術價值:艋舺龍山寺歷經不同時期的創建與修建,跨時代的發展在不同匠師主持下,不同的工種完美地被整合於一座廟宇殿堂,展現高度的傳統建築藝術成就。 3.科學價值: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信仰,源自於早期移民原鄉的安海龍山寺,透過分靈原鄉神祇來安定移民拓墾,具有社會科學上的意義。而觀音信仰作為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佛教,也使艋舺龍山寺具有特別的宗教科學價值。 (二)表現該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艋舺龍山寺從清乾隆三年(1738)創建和歷次修建,現存形貌大部分是日大正9年(1920)修建成果,主要由泉州惠安溪底匠派主持,見證該匠派營建體系在臺灣建築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力。艋舺龍山寺現況集結了臺灣傳統建築藝術的精華,反映了不同時代臺灣傳統建築中,結合木、磚、石等多元營建技術之特色,在臺灣傳統建築史上有極高的代表性與藝術價值。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艋舺龍山寺保存部分源自清朝的傳統建築工藝,以及日治時期修建的銅鑄龍柱、西洋古典式樣的柱頭,可以說是臺灣寺廟建築中,充分反映與時俱進的營建技術、流行紋樣與傳統體系融合的代表作品,也是傳統匠師面臨新材料、新語彙嘗試的一個重要例證,此種兼容傳統與創新思維之作,在臺灣並不多見。 (四)具重要性:艋舺龍山寺之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相較於同類型臺灣其他的龍山寺或民間佛教寺廟,在反映清代以來艋舺地區拓墾過程與信仰中心連結、不同時期重要歷史事件的重要場所,及作為泉州惠安溪底匠派在台灣的代表作品,甚至是各工項的主持營建匠師在臺灣建築史上的意義,都有極高的重要性。 (五)保存完整:艋舺龍山寺完整的保存了從清乾隆三年(1738)創建以來至今,具有高度價值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包括空間規制、歷代修復下的建築藝術精華、歷代宗教文物、傳統信仰習俗與相關祭祀儀典,是臺灣「民間佛教」寺廟保存最完整者代表之一。 (六)類型之典範:艋舺龍山寺在作為移民信仰中心、與地方及社會政經中心,以及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表現上,都是臺灣寺廟文化遺產的典範。 (七)艋舺龍山寺的管理組織以在家人為主體,與地方族群關係密切、宗教活動多為民間信仰的特質,包含了相關神明會、各項祭祀活動與文物,係清代臺灣的「民間佛教」寺廟的重要例證;艋舺龍山寺管理單位對信仰的發揚、社會公益的投入、教育文化的推廣及國際觀光的交流,是古蹟保存的維護的支柱,也是確保艋舺龍山寺文化資產價值永續的重要力量,為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民間佛教信仰的重要典範。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