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葉王交趾陶 蟠龍燭臺

作者:葉王(1826-1887),原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生於嘉義打貓。本名麟趾,字單名「王」,作品署名葉王,號和雲,外號為「獅」,時人以王獅相稱,後世尊稱為「王師」。 技法:手捏塑形,素坯1050℃燒成,釉料分900℃、750℃二次上釉燒成,組裝採第二次釉燒黏結及三合土組裝黏合 綜合描述:葉王傳世作品中絕大多數是為廟宇施作的「廟尪仔」,其皆依附於建築裝飾之上。此對燭臺則為葉王交趾陶現存極少見兼具實用與賞玩的器用之物,且風格細膩寫實,釉色璀璨富美,充分表露出葉王獨特的藝術造詣,更顯珍稀可貴,實為葉王極少數傳世作品中之精品。 此對蟠龍燭臺,與一般「有前無後」之建築裝飾用交趾陶不同,其造型立體,360度皆可觀賞。葉王巧妙地將燭臺柱狀的器形與蜿蜒盤長的蒼龍(四爪,或稱蟒)結合,蒼龍纏繞盤旋著柱身,左右相對,皆做尾上頭下的降龍造型,造型同中有異,其間並裝飾波紋及瑞雲朵朵,反映出民間對龍能興風致雨的想像,頂端燭口可供立燭之用。龍頭、龍腳與臺座等處亦分開塑燒再組裝而成,在在可見技藝的精良與匠心獨具。 在釉色施作上,葉王藉由古黃與古藍的對比將蒼龍跳脫於柱身,一方面又在古黃的柱身上綴以淺浮雕、施以藍色系釉色的雲紋與潮紋,以及龍身上的胭脂紅、翡翠綠、黑、象牙白等釉色,讓作品整體充滿和諧華美的視覺效果,展現獨特的藝術風格及歷史感。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宜蘭縣
    五結鄉
  • 數量
    2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中華民國105年12月28日文授資局物字第10530136391號
    2016-12-28 00:00:00.0
  • 級別名稱
    國寶
  • 種類
    種類代碼
    G1


    種類名稱
    藝術作品


    種類子類別代碼
    G1.5


    總類子類別名稱
    雕塑


  • 年代
    清代,約同治十年(1871)至光緒二年(1876)之間
  • 作者
    葉王
  • 材質
    陶土、鉛玻璃熔塊釉料、絨球、金屬(錫燭口、拉伸鐵線)
  • 尺寸
    各長13公分、寬13公分、高46.5公分
  • 保存環境
    庫房或展覽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古物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5848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資產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特殊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具有特殊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保存空間地址
    宜蘭縣五結鄉五濱路二段201號


    保存空間屬性
    博物館、圖書館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無文資身分


  • 法令依據
    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項第1、3、4、5、6款。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購藏(徵集)
  • 出處或來源說明
    高枝明先生
  • 指定(登錄)理由
    葉王是目前文獻可考的第一位臺灣本土交趾陶司阜,活躍於清代道光至咸豐、同治年間臺灣嘉南地區,因技藝精湛,自日治以降即不斷為識者稱譽。1930年日人舉行「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將葉王標舉為臺灣三百年來的製陶名匠;1931年《臺灣日日新報》之訪問報導提及「已故葉王是臺灣古今唯一的名匠,堪稱一種島寶。不僅是藝術品,也是臺灣陶器歷史的資料。」;連橫《雅言》亦言:「葉王,嘉義縣治人,生於道光二年;曾從中國陶工學燒瓷之法,渲染五彩,色澤分明,如關壯繆、觀世音、文殊、普賢之像,高僅尺餘,尤為精美,名曰『嘉義交趾』。」,可見葉王使得嘉義交趾燒一名名重於世。此對燭臺為葉王的傳世重要代表作品,足以反映當時臺灣傳統工藝歷史及地方工藝特色。 清代臺灣交趾陶採用大陸所製之鉛玻璃熔塊釉料,俗稱「石搪」,釉面光澤亮麗,釉層厚實清透,常有冰裂細紋,在交趾陶界有「寶石釉」之謂。此作即採「石搪」施釉,有古黃、古藍、胭脂紅、絳紅、綠玉、海碧等釉色,當中尤以粉嫩溫潤的「胭脂紅」最具特色,搭配「點注」的上釉技藝,讓釉彩充滿豐厚的質感與變化,深刻體現清代臺灣交趾陶匠藝的技術水準。此外,本作是現存清代臺灣交趾陶少見之大型立體圓雕作品,其龍頭、龍爪、底座與燭身皆分開燒製,須能預先精算窯燒後之收縮、變形比例,才能完美組裝而成,且不見有任何變形或燒裂之跡痕,從此可見葉王爐火純青的窯燒技藝。 此對燭臺造型,葉王巧妙地將燭臺柱狀的器形與蜿蜒盤長的蒼龍結合,與廟宇的龍柱有異曲同工之妙。龍身大半採淺浮雕的形式貼附柱身,僅於龍首、龍爪等要緊處作深浮雕及圓雕,使之突出於柱身。龍頭扭首對望,龍身凸胸收腹,整座燭臺輪廓蜿蜒變化。而蒼龍凸額圓鼻,掌爪勁健有力,龍鰭深具臨風飄逸的律動感,麟甲刻線利爽、錯落有致,造型流暢自然,刻劃栩栩如生,生動寫實。在釉色施作上,葉王藉由古黃與古藍的對比將蒼龍跳脫於柱身,又在古黃的柱身上綴以淺浮雕、施以藍色系釉色的雲紋與潮紋,以及龍身上的胭脂紅、翡翠綠、黑、象牙白等釉色,讓作品整體充滿和諧華美的視覺效果,展現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造型雕塑與釉色運用上皆具體反映葉王之高超藝術造詣。 目前葉王傳世作品大多數為傳統建築裝飾,此作為少見之實用器物,相傳應是作為賀禮之作,據葉王裔孫葉金樹先生指稱,其曾祖父葉王對中埔尖山張氏岳父家極為尊敬孝順,每逢祝壽及新居落成,常以自己得意之作為賀禮;所以經常會製作兩件,一件自己留用,較佳的一件才是賀禮。又昭和十年(1935)川上喜一郎曾撰文介紹,嘉義張李德和於1953年出版《嘉義交趾陶》一書中亦有圖文的介紹,圖版與本作比對無誤。此作流傳有緒且有文獻紀錄,自清代流傳迄今,仍品相細緻完好,未曾缺漏損失,更彌足珍貴。
  • 代表圖像來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典藏或財產編號
    200114001、200114002
  • 保存現狀
    完整良好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