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厝洪氏古厝

洪艾(生卒年未詳),烈嶼黃厝人,年輕時與兄長洪水矸攜手落番發展,於印尼北馬魯古(North Maluku)依武(Ibu)經商,創立商號「金聯發」(KIEM DJIAN HOAT),從事土產椰乾、衣料、農產、菸、酒、民生用品等雜貨買賣。事業有成後,約於民國10年代(1920s),返鄉於祖厝旁增建護龍疊樓,搭配規尾特殊造型、拱圈、花瓶欄杆等中西合璧的式樣,成為當時南洋僑匯影響傳統建築而逐漸過渡轉型至洋樓的案例之一。 洪艾中年後返鄉居住,由其四子洪先步、洪先符、洪文龍、洪文美則前往印尼依武承繼父業。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等影響,四兄弟皆未返回烈嶼,而定居於印尼,古厝及護龍疊樓則由洪艾之妻、媳婦與孫子居住使用。 洪艾之長孫洪水硯(1931-)亦曾於民國58年(1969)出洋至汶萊,為較後期南渡的金門人,被稱作「新客」。洪氏家族的出洋歷程可視為烈嶼19、20世紀多數金門鄉僑家族連鎖性移民的縮影寫照。 民國38年(1949)建築曾由國軍進駐約30人,並拆除門板作防禦工事,此時屋主居住於護龍一樓。民國43年(1954)九三砲戰後,曾於護龍右側空地建造防空洞,並於護龍一樓右房內部設一入口,屬金門較早期由民間自主興建者,且經費來源由南洋親友以僑匯資助,後於民國80年代(1990s)拆除、填實。 民國47年(1958)八二三砲戰期間,大厝曾遭一顆宣傳彈擊中,所幸未爆,而護龍疊樓外牆則可見受砲彈碎片損傷之累累彈痕。 民國64年(1975),為經營軍人生意,曾於護龍開設撞球間、雜貨店,打通並拓寬護龍前房,並將原磚坪屋頂改建為雙坡水泥瓦屋頂,疊樓屋頂亦於歷次修補時,因紅料不足而採用水泥製瓦片。民國80年代(1990s)因屋主興建新厝而搬離,建築則閒置至今。建築之數次興修變遷,反映了金門軍管時期特殊歷史背景。 民國102年(2013)經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傳統建築修繕補助,修繕一落四攑頭,做為祭祀及美髮工作室使用空間,護龍疊樓則持續損壞不堪使用。 此外,民國105年(2016)莫蘭蒂風災後疊樓屋頂破損加劇,民國106年(2017)由金門縣文化局搭設鋼棚架做緊急防護。 資料來源:曾逸仁主持,2021,《金門縣縣定古蹟黃厝洪氏古厝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等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