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冷圳

白冷圳是日治時期為了供應新社台地上種甘蔗所需要之灌溉水而興築。全線自和平區大甲溪上游白冷的進水口起,至新社台地圓堀終止,導水路皆利用地形地勢變化產生落差原理的自然工法概念沿線循山腰峻坡建造,擁有水利工程中各種建物之精華。白冷圳作為水利設施誕生後,其與新社河階群所擁有的自然及人文形成過程,符合文化景觀所著重的人類與自然互動關係的意義。範圍內包含豐富的文化資源,目前已登錄為歷史建築包括:白冷圳入水口、抽藤坑倒虹吸管(2號)、新社原蔗苗養成所及陳列館。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中市
    新社區
    從和平區「白冷圳入水口」(和平區東關路二段三民巷)至新社區「種苗改良繁殖場」之水圳系統及種苗改良繁殖場(新社區大南里興中街46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遺字第10500041921號
    2016-01-14 00:00:00.0
    變更/修正
    府授文資遺字第10500536241號
    2016-03-30 00:00:00.0
  • 級別名稱
    文化景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403002 臺中市西區市府路41巷19號
  • 主管機關單位
    遺址傳藝課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0280#312
  • 主管機關名稱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所屬主管機關
    臺中市政府
  • 評定基準
    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具罕見性
  • 緯度
    24.167968
  • 經度
    120.829469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4條、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3、4條。
  • 指定(登錄)理由
    1.日本領台後,在「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目標下,積極發展臺灣糖業,並設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著力於蔗作的改革和品種的改良,從日據時期1913年起,到戰後1960-70年代,擔負著臺灣糖業發展最前端的甘蔗種苗繁殖供應任務。 2.白冷圳是日治時期為了供應新社台地上種甘蔗所需要之灌溉水而興築,導水路皆利用地形地勢變化產生落差原理的自然工法概念沿線循山腰峻坡建造,係集近代水利工程技術之最、產業經濟發展命脈、人河相依情感及美感意象等元素於一身的重要設施,並與新社地區人文歷史及自然生態習習相關,符合文化景觀所著重的人類與自然互動關係的意義。
  • 代表圖像來源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