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里杙福興宮媽祖軟身神像

此尊神像面容神韻寧靜,神像與座椅分開製作後組合之工序特色,屬清代粧佛雕刻風格與工法。其面部多層裱紙於木胎上之手法,常見於泉州派神像。神像身體中心似有入神孔,為清代臺灣軟身神像的標準做法。而神像頭部髮型雕刻包巾髻,戴以束髮冠,與媽祖神像常見戴冕冠形式不同,甚是少見。又其體型碩大,比例約真人三分之二大小,在臺灣軟身媽祖神像中較為罕見。本件可謂是清代中期粧佛工藝特色、技術及流派之重要實證。 神像以樟木雕刻、以雞毛紙為主的裱紙批土技法而成,因未曾重新粧髹,保留早期神像粧髹工法。手腳為榫接可動式關節,各關節以竹釘接榫,尤其手部製作精細,手腕可因應坐姿與繞境需要而呈顯360度旋轉,尤為特殊。此外,圈椅的雕刻、榫接工法,其尺寸上亦適合軟身媽,顯示是專為其量身打造之轎椅,以及為固定於神轎的手工打製鐵製槓環,屬清代至日治時代常見作法,亦具有研究價值。此神像保留之粧佛工法,可作為臺灣軟身神像比對的重要資料,深具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中市
    大里區
  • 數量
    1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物字第10430113731號
    2015-12-21 00:00:00.0
  • 級別名稱
    重要古物
  • 種類
    種類代碼
    G2


    種類名稱
    生活及儀禮器物


    種類子類別代碼
    G2.1


    總類子類別名稱
    信仰及儀禮器物


  • 年代
    早於嘉慶16年
  • 材質
    樟木
  • 尺寸
    含椅高92公分、含椅寬44公分、含椅深42公分、神像肩寬28公分(傳統尺寸:約3尺2)
  • 保存環境
    半開放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古物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5848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具有重要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其他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其他


    保存空間地址
    臺中市大里區 福興街1號


    保存空間屬性
    寺廟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無文資身分


  • 法令依據
    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項第1、3、6款。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既存(繼承)
  • 指定(登錄)理由
    大里杙於清乾隆年間已成街市,福興宮建廟早於嘉慶16年(1811),此件「媽祖軟身神像」年代可能也早於嘉慶16年,至今仍為大里杙福興宮主要膜拜神祉。神像不僅於民間婚喜事會被敦請親臨福證,同時早期在旱溪媽祖十八庄遶境活動,也參與其中,見證了大里地方信仰、習俗特色及地方歷史文化發展。 此尊神像面容神韻寧靜,神像與座椅分開製作後組合之工序特色,屬清代粧佛雕刻風格與工法。其面部多層裱紙於木胎上之手法,常見於泉州派神像。神像身體中心似有入神孔,為清代臺灣軟身神像的標準做法。而神像頭部髮型雕刻包巾髻,戴以束髮冠,與媽祖神像常見戴冕冠形式不同,甚是少見。又其體型碩大,比例約真人三分之二大小,在臺灣軟身媽祖神像中較為罕見。本件可謂是清代中期粧佛工藝特色、技術及流派之重要實證。 神像以樟木雕刻、以雞毛紙為主的裱紙批土技法而成,因未曾重新粧髹,保留早期神像粧髹工法。手腳為榫接可動式關節,各關節以竹釘接榫,尤其手部製作精細,手腕可因應坐姿與繞境需要而呈顯360度旋轉,尤為特殊。此外,圈椅的雕刻、榫接工法,其尺寸上亦適合軟身媽,顯示是專為其量身打造之轎椅,以及為固定於神轎的手工打製鐵製槓環,屬清代至日治時代常見作法,亦具有研究價值。此神像保留之粧佛工法,可作為臺灣軟身神像比對的重要資料,深具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 典藏或財產編號
  • 保存現狀
    完整良好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