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龍外埔石滬群

後龍外埔石滬群為台灣特殊極具歷史意涵,生態豐富有石蚵、笠螺、蝦蟹及海葵,滬堤上常可見石蚵、笠螺或蝦蟹等生物活動,甚至在珊瑚礁地形出沒的海葵,石滬群也有發現,這些海葵的觸角,漲潮時會展開像朵花,退潮時則像一團肉球附著在堤石上。

基本資訊

  • 現狀
    石滬目前仍為地方居民漁獲捕撈所使用設施,地方漁民按照古有順序分配方式之,分配日期數都以五的倍數計算法並以農曆為基準日為主輪流捕撈以及以分段責任區,補修恢復之。 苗栗縣政府也於堤防上設置涼亭與解說牌,讓遊客可來此一睹難得僅存餘座的石滬景觀。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苗栗縣
    後龍鎮
    外埔里合興段(0294地號、0013地號)附近淺坪海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040010661C號
    2015-11-04 11:28:40.0
  • 級別名稱
    文化景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苗栗縣後龍鎮公所
  • 內容與範圍
    「石滬」是以人工古老方式與大海鬥智力取,早期漁民就地取材,撿拾海邊的磯石交錯砌築成ㄇ字型之石圍,利用海水漲退潮的水位落差捕魚。漲潮時海水淹蓋整個石滬,魚群隨著海浪游進石滬覓食,退潮時困在石滬,漁民則趁隙入內捕撈。 先民艱辛砌築「石滬」歷經三、四百年來的滄桑歲月洗禮,如今石滬群在後龍溪以北尚存合歡及母乃兩座完整石滬,後龍溪以南則以狀元石滬最為人所熟知,石滬漁獲量早已不如以往,也無法藉此賺取基本工資,但這些年紀超過六十歲的石滬主人,依然盡力維護石滬,盼能讓後輩了解早年漁民的生活方式。
  • 特徵
    於沿海以大小不一的石頭築一個類似圍牆之形體,型狀為ㄇ字型(如畚箕),石滬靠岸兩端稱「滬尾」,兩端相距離約二百五十公尺,延著ㄇ字型石滬一直走一圈約四、五百公尺,石滬由岸延伸在海中,隨著海岸坡度下降。為了維持高度的一致,砌填石頭須逐漸增加高度。石滬的平衡也由兩端滬尾起向ㄇ型頂端增高,滬尾處低矮,站在海岸上望向海面,整個石滬是平的。石滬易受海浪沖襲侵蝕ㄇ字型頂端周圍部份,主人以水泥填築在石縫裡,以補強石滬的堅固性。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庄里中山路15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苗栗縣後龍鎮公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7)721388
  • 主管機關名稱
    苗栗縣後龍鎮公所
  • 所屬主管機關
    苗栗縣政府
  • 評定基準
    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苗栗縣
    後龍鎮
    合興段
    0294
    2
    苗栗縣
    後龍鎮
    合興段
    0013
  • 關連的項目
    《諸羅縣志.藝文志》中的「後壠港」記載「雙溪奔流西入海,海勢吞溪溪氣餒,銀濤翻逐綠波迴,遂使溪流忽然改,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少婦家中藏米酒,共夫倒酌夜爐圍,得魚勝得獐與鹿,遭遭送去頭家屋」。文中「雙溪奔流西入海」,是指中港溪與後龍溪的河水向西流入大海;「番丁」是說平埔族已在此地落地生根,可見石滬砌築者是最早聚落本地的道卡斯族(平埔族的一支);從「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的語句含意,可見當時的「漁滬」構造比現存的簡單,「漁滬」呈ㄇ字型,高度三尺許,沒有排水口,退潮後「漁滬」浮出水面,滬內的水量仍多,難以捕捉魚隻,只好用竹箭射殺捕獲之。而現今之「漁滬」退潮後水量減少,魚蝦受困於淺灘,可輕易補獲,早期「魚滬」比較簡單,最早應該是道卡斯族所建,但隨漢人到來,經營管理權漸漸流落漢人手中。漢人由簡單的慢慢改造,輔以經驗與心得再修改至現在的模樣,能使魚蝦無法回到大海,輕易捕獲。   2002年,於《後龍鎮志》,第五篇第第二章第四節「石滬」中,有段紀錄說:「石滬產業可說是本鎮沿海重要產業,經海埔社區總幹事王啟仁和耆老朱總傳庋藏古文書整理,由北而南排之的石滬有高頂滬、舊滬、新滬、武乃滬、新鎮(田)、沙仔滬、佐踏滬、乾坪滬、龜崙滬、牛母滬、和番滬、大新滬、阿九滬、新港滬、鼻阿頭滬、牛公滬、湖仔滬、竹篙滬、深塭滬、新頂滬、雞母滬,此為後龍溪北岸石滬。而後龍溪南岸,據翁木楊口述,由北而南分別是港仔邊滬、港口滬、港口小滬、魚仔滬、淺滬仔、王寶滬、新滬、舊滬、柴頭拔滬、深滬、交滬仔、洞空口滬、下頭深滬等。本鎮十戶數目共達三十四個之多。」 2005年,於《外埔庄 思想起》中的其中一章節,編者彙整出外埔庄與水尾庄的石滬紀錄,由中港溪出海口以南至後龍溪出海口以北的石滬,屬外埔庄範圍的有:高頂滬、舊滬、新滬、母乃滬、新田滬、沙仔滬、佐踏滬、乾坪滬、龜頂滬、牛母滬、合歡滬、大新滬、阿九滬、大滬、新滬、新港滬、鼻阿滬、牛公滬、湖仔滬、竹篙滬、深塭滬、新鎮滬,共二十二個;屬水尾庄範圍的有:頂滬(又稱雞母壽石滬)、小的仔滬、新滬、門口滬、大塭滬、大伶邊,共六個。
  • 緯度
    24.66001
  • 經度
    120.779549
  • 法令依據
    符合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 4款之登錄基準。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屬先民針對自然環境所發展出之固定式魚撈設施,代表後龍沿海地區漁民運用卵石堆砌之智慧與技術,而該地區發展較早,為先民的產業經濟活動之一。 (二)為台灣本島少數完整的石滬結構,加上該漁撈設施仍使用中,妥善運用自然資源的產業型態,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具有其歷史與生態上的意義,深具保存價值,故登錄為「文化景觀」。
  • 代表圖像來源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