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仁溪位於臺灣西南部臺南市及高雄市內,屬中央管河川,舊名二層行溪。流域北鄰鹽水溪,東界高屏溪,南接阿公店溪等流域,西濱臺灣海峽。主流長度63.17公里,本溪主流流經行政區包括高雄市內門區、旗山區、田寮區、阿蓮區、路竹區、湖內區、茄萣區及臺南市龍崎區、關廟區、歸仁區、仁德區與臺南市東區、南區等。 臺灣修築鐵路於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臺灣正式設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後積極籌畫,一開始採民營方式,至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後藤新平主導下,臺灣總督府成立鐵道部,全責推動鐵道建設,縱貫鐵道採取南北兩端同時施工方式進行,南部端即該年從打狗動工,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抵達彰化,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縱貫線方完工通車。 跨越二層行溪的第一代鐵路橋梁於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12月21日動工興建,翌年11月20日竣工,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11月28日舉行打狗(高雄)到臺南間的通車典禮,阿公店臺南間的鐵道工事主任有技手飯田豐二、大江參四郎、龜井菊次郎,工事建造為鹿島組。1929年(昭和四年)則於高雄臺南間進行第二代複線鐵路橋梁工程,至1931年(昭和六年)竣工。 臺灣交通部之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為改善鐵路行車安全,增進乘車舒適感,解決鐵路養護人力不足問題,於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規劃辦理二層行溪橋改建工程,至2014年(民國一百零三年)竣工通車,為第三代二層行溪鐵橋。 直轄市定古蹟二層行溪舊鐵路橋即第二代二層行溪鐵橋,目前臺鐵僅存四座鋼梁鐵橋中,屏東隘寮溪鐵橋及東港溪鐵橋為單線,曾文溪鐵橋及二層行溪舊鐵橋為複線。二層行溪舊鐵橋自建造以來,歷經多次地震、洪水等天災,皆能完好保存,更顯可貴,亦是臺灣碩果僅存的日治時期複線鈑桁梁橋,具見證臺灣鐵道工業發展的歷史意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