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料羅吳氏六路大厝

此宅為料羅吳氏族人所興建,吳氏先祖源自於閩北蓁嶼,清初以航運為業,家業因而大興。由於本地位置是閩北至臺灣水路交通之要衝中點,因此於清乾隆初年起,開始在此大規模購地建屋。本建築在清乾隆年間興建落成之後,即為吳氏經營臺海商業之中軸要站。清嘉慶年間之後,歷經兩次重大船難,造成料羅吳氏與閩北蓁嶼及臺灣安平兩地的人力及資金鏈結中斷,家業曾經一時中落,不復清乾隆年間商業繁榮及地方領袖的地位。但此大宅仍為家族祭祀及居住的中心,鼎盛時期,有五、六十人住於此宅之中,吳氏宗親稱此六路大厝為「祖公厝」。 民國30年(1940)以前,料羅吳氏族人未興建宗祠,皆將神主牌位祭祀於吳氏六路大厝廳堂。民國38年至47年(1949-1958)陸軍十一師三十四團借用廳堂為住所;吳氏族人移居至左右稍間及左右護龍;又因鄰近料羅運補區,六路大厝提供協助運補士兵臨時休憩使用。民國47年(1958)後國軍陸續遷出六路大厝,大厝的一部分作為料羅村派出所;後又為料羅港「港指部作業所」臨時使用。民國49年代(1960s)港指部作業所遷出後,大厝成為料羅村「村辦公所」,至村公所新建搬離始恢復舊貌。 在單打雙不打階段,後落屋頂曾被宣傳彈打中兩枚造成屋瓦破壞,當時有稍微修補。至民國60年代(1971s)以後,公部門各單位即逐年遷出。民國93年(2004)吳氏宗祠重新興建完成後,原本家族主要祭祀活動空間亦遷往宗祠。本大厝目前已無人居住,平日做為祭祀及儲物使用。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