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 加官晉祿

「加官」與「晉祿」屬同一組祥瑞人物作品,為漢人社會對於人生、社稷各種祈求、願望與期待化為有型的物象。 從結構比例、人物表情及肢體動作,葉王展現其寫實的功力。這件作品屬戶外大型創作,需要極高超的技藝與十足的燒陶經驗方能完成,在這組作品可以看見葉王的純熟手藝。 葉王生卒年各有二種說法:生年一說道光六年(1826)、一說道光二年(1822);卒年一說道光十三年(1887)、一說明治九年(1876)。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學甲區
  • 數量
    2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物字第10420004541號
    2015-01-20 00:00:00.0
  • 級別名稱
    國寶
  • 種類
    種類代碼
    G1


    種類名稱
    藝術作品


    種類子類別代碼
    G1.5


    總類子類別名稱
    雕塑


  • 年代
    清咸豐十年(1860)
  • 作者
    葉王
  • 材質
    陶土、釉
  • 尺寸
    加官:寬27×厚16×高58 cm、重12.28kg;晉祿:寬27×厚12.5×高58 cm、重11.94 kg
  • 保存環境
    庫房或展覽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402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古物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資產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特殊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具有特殊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


    保存空間地址
    臺南市學甲區 臺南市學甲區濟生路170號


    保存空間屬性
    寺廟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古蹟


  • 法令依據
    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項第1、3、4、5、6款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既存(繼承)
  • 指定(登錄)理由
    葉王被譽為「臺灣交趾陶的第一人」。清道光以後,臺灣建築裝飾開始日漸盛行,大陸交趾陶師傅紛紛來臺發展,並傳承衣缽,葉王乃是目前文獻可考,第一位本土交趾陶師傅。其作品風格走向細緻寫實,主題生活化,發展出臺灣交趾陶工藝特色。1930年日人在臺舉行「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中,葉王被認為是臺灣三百年來的製陶名匠;1931年《臺灣日日新報》之訪問報導中提及「已故葉王是臺灣古今唯一的名匠,堪稱一種島寶。不僅是藝術品,也是臺灣陶器歷史的資料」。 葉王不僅承繼了閩粵匠師的技術和材料,個人之釉彩及雕塑藝術風格,影響後世交趾陶發展,成為臺灣特殊之傳統藝術。其施釉採用「點注」技法,常以陰刻畫線、手繪釉彩方式表現服飾紋飾,尤其「胭脂紅」釉色,最具個人特色。精湛的陶土捏塑技法與窯燒技術控制,以薄細陶胎塑形,表現寫實手法之造像。人物五官刻劃細膩、表情生動,特別是應用化妝土表現臉部肌理質感,為當時技法之突破,是葉王交趾陶工藝的特殊風格。 「加官晉祿」約於清咸豐十年(1860)慈濟宮廟體重修時所製作,原位於拜殿正面規帶牌頭,為其大件經典作之一。人物身著蟒袍形制的官員常服,強調造形整體性與靜中求動,藉由衣服皺褶與緊繃的形塑,透露出肌肉與骨骼的連動,表現出全身的動勢。尤其細薄胎體的衣襬袖口飄動,突破交趾陶材料的重量感,表現衣料的輕盈感,而下垂的腹部與腰帶,則使整件作品趨於穩重平衡。此外,人物衣飾上細膩生動之手繪雲紋、蟒袍圖案,以及「加官」手持冠帽上之「胭脂紅」釉色等,皆展現其細膩高超的施釉技藝。 此組作品具體展現了葉王交趾陶之獨特藝術風格與精湛工藝技術,保存完整,為現存少見之葉王交趾陶大件作品,極具代表性。
  • 代表圖像來源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
  • 典藏或財產編號
    NO.37、NO.38
  • 保存現狀
    完整良好。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