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村五通宮

大村五通宮創建時間眾說紛紜,大約可知於清代建立,根據《員林郡寺廟臺帳》記載為乾隆58年(西元1793年),坐落於埔心鄉與大村鄉的邊界上,位於埔心通往鹿港舊路要徑交口,地址位於彰化縣大村鄉新興村大溪路24號。五通宮主祀神祇為五顯大帝,在客家民俗中,祂是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和神靈。以全臺範圍來說,此信仰較為少見。 根據《埤腳五通宮史略》記載,中國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鄉五通村有黃姓移民來臺,其於原鄉便已奉請五通村五通宮五顯大帝屘王金像,渡海來臺也一併迎請來。黃姓人家於鹿港登陸並至埤腳定居,後建茅草屋祭祀,由該善信朝夕虔誠的焚香膜拜,此種情況一向不被外人所知,後因破舊不堪的茅屋,每至晚間常有五道燦耀奪目的豪光發自該茅屋,附近居民時感驚異,經察究後發現茅屋中奉祀有五顯大帝金像,方悟為五顯大帝顯聖所致,始被附近居民傳開,後因眾人眼見該茅屋簡陋不堪再使用,始召集各方善信商議建立祠堂供奉祀,自此而後五顯大帝神威顯赫,代天宣化、信徒遍播,膜拜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恩澤廣被,無遠弗屆,萬民咸慶,嘉慶19年(西元1814年)曾擴建。後至道光5年(西元1825年)原有小祠堂破舊不堪,由二重湳(今二重村)仕紳黃心南發起興建小廟宇。 明治41年(西元1908年)曾改築,昭和5年(西元1930年)地方仕紳黃添池、黃榮章等人鑒於小廟宇破舊不堪,隨即發起募款重建五通宮,費時四年有餘始告竣工,迄今尚存三川殿與正殿之廟貌,此次重建即為現今的五通宮樣貌。為使廟務之推展及管理臻於至善,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公推地方士紳黃合益為首任管理人。 民國62年(西元1973年)三川、過水廊、拜殿、大殿木作彩繪更新。民國70年(西元1981年)三川、過水廊、拜殿、大殿木作彩繪再次更新,並修復三川殿剪黏泥塑。民國71年(西元1982年)後殿拆除改建為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並完成香客大樓、廁所及金爐。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將紅磚地坪更換為地磚,民國95年(西元2006年)大木棟架系統重新彩繪,並進行牆體整修。民國111年(西元2022年)將三川殿簷廊石階翻新 在建築本體方面,昭和5年(西元1930年)起建之三川、正殿與後殿(含左右廂房),面寬三開間空間形制與大木構件形貌判斷,現況大致維持日治昭和時期體制,自民國60年代起(西元1970年代)進行多次整修,尤其以木作彩繪為主,於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經彰化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大村鄉
    新興村大溪路24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030174024C號
    2014-05-30 00:00:00.0
    變更/修正
    府授文資字第1130086695A號
    2024-03-13 13:19:24.926
    變更登錄理由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大村五通宮於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今建築完整,並開放民眾參拜。
  • 外觀特徵
    大村五通宮格局為三進,空間包含有三川殿、左右過水廊、天井、正殿及後殿,後殿為民國71年(西元1982年)興建,左右護龍為晚近改建。建築本體為加強磚造、晚期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五通宮三川殿、正殿仍維持日治昭和年間原有舊貌。三川殿後與正殿(含拜殿)之間有口一天井,天井內安置一座天公爐,兩側各有一處過水廊,連繫著三川殿與正殿(含拜殿)的走道,相繫形成一緊密連貫性空間。而各過水廊側邊空間分別為香客休息室與金爐,是為後期增建,可以從拜殿左右圓栱門與新興巷進出。 三川殿面寬三間,屋頂為三川脊燕尾筒板瓦作頂,正脊及垂脊上裝飾有各式剪黏。三川殿中港間厝脊分金線上為「龍馬負河圖」剪黏,兩端為「龍」剪黏作品,小港間厝脊脊端為「鳳凰」。翹脊之下有昂頭龍首,背面為象首,廂房厝脊脊端為飛天仙女灑花。上下馬路貼馬賽克磚,中港間脊肚正背面為人物帶騎,脊腳正面為獅象、花卉與馬賽克磚收邊,背面為麒麟、鰲魚為裝飾。相較於三川殿,過水廊厝脊剪黏尺度明顯較小,不具繁複性。厝脊分金線上為日出雲(海)、左右兩側為鰲魚吐藻,脊肚堵仁為以花卉、鳥禽為題,上下馬路與規帶黏貼馬賽克磚裝飾,規帶排(牌)頭(含背面),以假山或小閣樓為背景。 拜殿屋深為五架檁,緊鄰正殿空間,在正殿前金柱與龍柱(簷柱)所點畫下的空間,是最靠近五顯大帝之祭祀空間。正殿面寬三間,在點金柱與三面環牆的圍塑下,是祀奉主神的殿宇。正殿前簷為捲棚項,屋頂以角木暗厝與正身相接,屋頂為同一硬山尾筒板瓦作頂。正殿中港間厝脊分金線上為「雙龍護塔」,脊肚中段堵仁以鳳凰搭配花卉,龍虎兩邊則是以「一路連科」、「喜上眉梢」寓意剪黏;規帶上的排頭位置為捲雲式剪黏,上下馬路與規帶黏貼馬賽克磚裝飾。相對於屋頂背面(陰坡)厝脊與規帶排頭,也有剪黏裝飾。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改建的後殿,為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後殿一樓供奉延平郡王,龍側配祀太歲星君,虎側陪祀文昌帝君;虎側廂房奉祀重建五通宮之地方鄉賢黃添池、黃易地兩位長生祿位,龍側廂房為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後殿二樓,供奉釋迦牟尼佛,龍虎側廂房為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與儲藏室。 五通宮三川殿門面以木、石(觀音岩)所組成。木質部分,範圍在石質門堵以上。在中港間一對對看獅象(小港間則為蓮花座)上背負一道方形板料,在透雕蓮花、透雕卷草與彎曲扁板料三層為一組,水平連續五組所組成之彎枋稱為「五彎枋」,而小港間龍虎門門楣上則是一道連續三次彎曲,共有三層之彎枋稱為「三彎枋」。緊接的是一堵「看出堵」與「對看堵」石材面牆。石質面牆是由數塊石材經一連串雕鑿後疊砌安裝而成,各個石堵有著不同雕琢題材。 三川殿與拜殿所立龍柱為八角單龍盤柱,依照龍頭所在位置為降龍盤柱(龍頭居下),以透雕、深浮雕與圓雕多重技法表現。而在三川殿部分,有多對石柱,表面雕刻淺浮雕或龍柱透雕,石柱上題字為鹿港秀才施梅憔所題,為昭和5年(西元1930年)維持至今,為大村五通宮重要文化資產。 大村五通宮泥塑裝飾作品不多,在三川殿簷廊對看堵上的門神爐為鯉魚造型,龍虎邊都有。位於三川殿與正殿山牆牆面泥塑,稱之為「懸魚」,最醒目的部分是由柿蒂紋及錢紋等兩種樣式綠釉花磚,三塊綠釉花磚所疊起,如同罄牌,暗含「慶」吉慶意思。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整體狀況維護良好,惟需請管理單位留意屋頂的清潔。 2.請管理單位定期檢視電線管理及明火之使用,並確實檢視無使用之設施電源是否關閉,以及焚香是否熄滅。
  • 使用情形
    大村五通宮全年開放空間予民眾參觀,並於正殿設有互動式螢幕導覽解說;左右過水廊有相關碑文、公告記載五通宮興建歷史可供自行導覽閱讀,參觀團體可洽辦公室。重要祭典日另辦理祭祀活動。 農曆正月初九日 玉皇大天尊萬壽聖誕紀念日 農曆二月初三日 文昌帝君 農曆 四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佛聖誕記念日 農曆 五月初五日 五顯大帝得道紀念日 農曆七月十九日 值年太歲星君聖誕記念日 農曆 八月初一日 延平郡王聖誕記念日 農曆 九月廿八日 五顯大帝聖誕記念日 農曆 九月廿九日 藥師琉璃佛聖誕記念日 農曆十一月十七日 阿彌陀佛聖誕記念日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五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大村五通宮三川殿與正殿大木構架,組構方式是為「疊斗式」,平行於分金線,兩空間之差異是因應空間高度與屋深上的需求,分別採二通三瓜與三通五瓜疊斗,屋深尺度分別為十一架楹仔、十五架楹仔。大木構架平行於分金線,面向分金線上大木棟架側面,是位於具有祭祀性、視覺焦點,因此必須要賦予繁複、華麗的裝飾,以表繁茂、興盛。在垂直組構方面,由下往上,依序是石柱上端以木柱續接,是通、束、束橢等成對物件,並利用藤材作箍,在外觀上顯得樸實雅致。 正殿前的拜殿,大木棟架系統些微與正殿與三川殿不同,明顯地為在空間輕重上與正殿有所區隔,採用卷棚頂方式表現,以獅象座,座上堆疊、背負三層斗,斗頂套入雞舌後盛著楹仔,面成方形。 分金線、天井兩側過水廊,是連繫著三川殿與正殿(含拜殿)的走道,因不具備著祭祀性、視覺焦點,裝飾程度明顯較低。如同拜殿,採用卷棚頂方式表現,通上端坐兩組瓜筒,頂度背負一斗座與短柱後,盛著楹仔。為過水廊大木棟架之穩定,短柱與短柱,以及瓜筒與牆、柱之間,以束木相繫。 正殿後金柱至後簷牆,是神房屋深(約147公分)、整個空間佈局的最深處、可辨識性不高等情形下,轉化為穿斗式棟架,各木構件均以單採方式裝飾。而正殿正面由不同尺寸、裝飾內容的小木透雕方形構件所組成的牌樓面,成為整體的祭祀焦點中心。後坡明間神龕設有扇面牆,扇面牆分為三分,居中安置供桌及神像、臺度以下為木樘板、臺度以上水平橫樑下為階梯狀神龕罩,表面為各式花鳥、人物故事等圖案木透雕;左右兩側為木格扇,神龕上水平橫樑上立有一對獅座木雕,上綠懸掛「五氣齊顯」匾額。而龍虎邊兩側各有一扇木板門,入內可見五顯大帝安奉於內,倚靠的具有龍形圖騰的牆體。整體建築地坪為地磚、紅寶大理石組成,建築依構築材料則可分為土、木、竹、磚、石等。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棟架彩繪重繪,內容不見早期以傳統戲劇之忠孝節義為題材表現形式,轉而生活常見的蔬果與鳥禽,若人物或山水,就可見題字內容,已非前述具教化題材,整體呈現「當代景物」,並且大量運用「粉線」,在通、斗、束、短柱、楹仔引、枋上創作,讓後期彩繪成為立體裝飾。 大村五通宮大木棟架系統是具彬司系統建築風格,此外楹聯落款名為清末秀才鹿港人「施梅樵」及日治時期員林街書畫家「林天爵」、「黃溥造」,以及石作香爐落款為石匠「張木成」,推測五通宮石雕作品是在年輕時與父親張火廣一同參與。此外,五通宮大木結構型態為「疊斗式」就其細節對比彰化地區具文化資產價值之寺廟與家祠(廟),乃是活躍於八卦山地區之漳南地區大木匠師,將原鄉建築形式轉化為區域性建築特色。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大村鄉
    新興段
    525地號
  • 緯度
    23.976031
  • 經度
    120.534574
  • 法令依據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賴意升主持,《彰化縣歷史建築大村五通宮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24,P.1~P.2、P.9、P.35、P.42、P.45。
  • 指定(登錄)理由
    1.大村五通宮為詔安籍移民及五通神信仰的重要據點。 2.廟內石作為惠安石匠張木成琢造,柱珠題材多為水族、精怪,龍柱風格為鏤空透雕。
  • 網站名稱
    大村鄉公所-大村五通宮
  •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上午7時至下午7時。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