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嚴禁匠民越界私墾碑

約1681至1735年間(清康熙年至雍正年間),因人口壓力造成閩、粵地區人民遷移來臺,隨著漢人來臺日增,清朝的統治逐漸跟不上漢人開拓之勢,漢人侵占番地,越界開墾,導致漢番之間的衝突時有所聞。 梅山地區在先民開墾之前,原住民就在此處生活,後來隨著漢人的開墾,原住民才漸往深山發展,不過也因此衍發出許多漢番間的紛爭。所以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就設有民番界碑,來重申「以大山脊分水為界,山前屬民、山後屬番」的舊令,嚴禁匠民越界私墾,用以區別民番界限,來杜絕漢番越界引起紛爭。本界碑之界址效力範圍包括雲林縣古坑鄉古坑村至嘉義縣梅山鄉。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嘉義縣
    梅山鄉
    圳頭段194-914地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030002735號
    2014-01-21 00:00:00.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9


    種類名稱
    碑碣


  • 現狀
    現況碑體及碑文皆有苔蘚、地衣、黴菌及植栽危害等自然現象劣化狀況,並於碑體原石上碑文四周有較多蝕孔現象,除上述自然劣化現象外,並無發現如裂縫或破損等較嚴重之損壞。
  • 外觀特徵
    石碑材料為當地取材之原石,材質為砂岩,碑碣本體之原石高度約350公分,碑碣範圍 約80公分乘以160公分之矩形,可見人工打鑿、研磨痕跡,此矩形範圍中刻有碑文共109字,「諸羅分縣李 准 本縣正堂陶 關移奉 本府正堂鄒 憲票遵即檢查 前縣徐 勘詳 原案 大湖頂藔三渡水蟾蜍嶺奇里岸庵古坑等 處以大山脊分水為界山前屬民山後屬番請竪 界碑區別民番界限等因准此合行竪立碑界以 杜匠民越界私墾須至界碑者 乾隆參拾參年參月 日立」每字高度約 7 公分。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 碑碣表面所有植栽危害清除復原 2. 依碑碣所在範圍內及步道四周環境除草整理
  • 使用情形
    閒置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建築所有人
    中華民國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嘉義縣太保市太子大道158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3628123*310
  • 主管機關名稱
    嘉義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嘉義縣政府
  • 評定基準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嘉義縣
    梅山鄉
    圳頭段
    194-914
  • 緯度
    23.566835
  • 經度
    120.599672
  •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 2、「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3、4條。
  • 指定(登錄)理由
    臺灣自鄭氏時期以來,漢人渡海來台開墾人數遽增,致原住民生活空間縮減,雙方屢生紛爭,為規範原住民與漢人間之人物事權,常劃設界線已避免糾紛。本界碑立於清乾隆33年,界址效力範圍包含大湖、頂寮、三渡水、蟾蜍嶺、奇里岸、庵古坑等地(即現今雲林縣古坑鄉古坑村至嘉義縣梅山鄉圳南村、太平村一帶),以大山脊分水為界,山前屬民,山後屬番。因本碑見證清領初期開發歷史,且僅剩本碑仍立於原址,經本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因本界碑具稀少性與具歷史意義,因此指定為縣定古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