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請關渡媽

一、關渡媽祖在北臺灣的信仰中,佔著極為重要地位,祂能夠成為臺北市民間信仰的代表神祇,成了北臺灣各地區迎神賽會必須迎請的神明,並以輪庄、年例等方式進行,探究其形成的因素中歸納有以下三點(簡有慶《北有關渡媽──關渡媽祖的信仰及其年例的變遷》論文): (一)關渡宮建廟的年代與臺北盆地漢人拓墾的年代相符:由於建廟的歷史在正史的記載為清康熙51年(1712年),比起康48年(1709年)臺北地區最早成立的「陳賴章」墾號僅相去三載;又提倡建廟者為當時的大雞籠通事賴科鳩集漢番民眾而建;以及鄰近聚落的開闢也與關渡宮的香燈田產有關,所以關渡媽祖的信仰與北臺灣的開發關係密切。 (二)關渡宮建廟地理交通位置之影響加重其信仰的知名度:關渡宮以其所在地干豆門的諧音所命名,先民入墾臺北盆地時,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行駛於淡水河水系的船隻,且都得先進入干豆門峽口才能到達他們的目的地。加上日據時期以前廟址位在關渡門山麓,當船隻通過干豆門時都能眺望坐鎮於關渡宮內的媽祖,因而造成了臺北盆地內外眾所皆知的媽祖信仰。 (三)關渡宮的信仰以傳說、神蹟故事為基礎向外擴散:包括關渡宮創建時期的傳說,以及關渡媽祖在北臺各地巡歷所留下來的神蹟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把發生於各個階段修廟、遷廟的事件,都集中於草創時期。再加上關渡宮舊址的地理環境(在堪輿風水學上屬於象鼻寶穴,與對岸的獅仔頭堪稱「獅象捍門」),以及關渡分潮的自然景觀,使更蒙上神祕的色彩。 二、北臺灣迎請關渡媽祖的習俗,大概在清代就已開始,以新北市八里龍形人士於日治明治29年(1896年)冒險搶救關渡二媽金身的行動,可證實關渡二媽在清領末期已是極為重要的神明,才會讓對岸的居民冒著生命危險來搶救。不過,北臺灣真正大規模開始迎請關渡媽祖,大約是在日據初期開始(據簡有慶先生的論文)。關渡當地的交通除了水運外,於明治34年(1901年)又多了北淡線鐵路的通過,讓媽信祖仰透過鐵路的網絡而到達北臺灣各地。此外,日據初期臺灣發生了嚴重鼠疫,疫情以臺北地區人數最多的大稻埕鼠疫最為猖獗,聽聞關渡二媽受日軍潑油焚燒卻金身不壞,居民相繼迎請,適疫情亦 逐漸緩和,其後更帶動北臺灣迎請媽祖的風潮。 三、關渡宮的媽祖信仰,是由開基的「大媽」、於基隆河岸拾獲的「二媽」和被稱為醫生媽的「三媽」三者融合而成。其中關渡二媽在北臺因靈驗事蹟不斷,所以吸引了眾多的信徒前往膜拜或是迎請。請媽祖的動機也就隨之拓展。迎媽祖的事由可以分成下列幾大類(據簡有慶先生論文):(一)平息瘟疫。(二)驅除蟲害。(三)祈雨抗澇。(四)阻絕風災。(五)解除地方不靖。(六)抵禦外患。 四、迎請關渡媽祖的活動長久下來形成固定的習俗之後,就開始有「年例」的形成。因為大部分的聚落偏愛迎請相當靈驗的關渡二媽,後來往往會出現「撞期」,所以廟方規定於每年的正月初一日零時開始開放讓各聚落的代表人來「刈單」,只要有出現日期重疊的聚落,在現場就以「流鬮」(即抽籤)的方式解決。原則上廟方將每年固定迎請日期的聚落做保留,不固定時間且時間重疊的聚落團體才以流鬮的方式處理。後來很多聚落為了方便,改以「年例」的方式迎請媽祖。「年例」是迎請聚落或團體自發性地將請媽祖的日期固定下來,在該聚落間將祭祀關渡媽祖這一天稱之為「關渡媽年例」。 五、由於多半的信徒會指名要「二媽」,其特色是「黑面、軟身、大尊」的媽祖神像,故以往關渡宮媽祖像有供不應求情形,後經大量複製,現已改善。依該宮99年的登記簿,媽祖被迎請,按地域與共通習俗分成下列主要幾大地區:(一)關渡宮五角頭。(二)東北角地區(雙溪等)。(三)東北角地區(貢寮等)。(四)北海岸地區(基隆、萬里、金山等)、(五)淡水、三芝、石門等地區。(六)瑞芳、汐止、平溪等地區。(七)士林、內湖等地區。(八)舊臺北市區。(九)海山、新莊等地區。(十)宜蘭地區。(十一)深坑、石碇、坪林等地區。(十二)桃園、新竹等地區。可見「迎請關渡媽祖」是整個北臺灣共同的信仰活動,而非僅限於臺北市一地而已。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以關渡宮為中心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2100200號函
    2013-12-25 17:44:17.0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一、刈單: (一)是迎請關渡媽祖的第一道手續,各聚落要到關渡宮迎請媽祖時,都要事先與關渡宮登記,稱之為「刈單」。現因擁有六十多尊的媽祖神像,有的聚落會要求迎請特定某尊媽祖,若無撞期則允以登記;如有重疊者,另安排其他相近尺寸的媽祖分身代替。確定好要請哪一尊媽祖神像後,須繳交固定的「壓爐金」(廟方稱「香燈錢」,但也有在送媽祖時繳交),並開立收據以為刈單的憑證。現今團體大多採年例,只需事先透過電話,就能完成刈單,不過少數非年例但定期(如兩年、三年、四年、五年等)迎請的聚落,仍習慣在農曆年初時前往關渡宮登記。 (二)前往關渡宮刈單不單只是為了請媽祖而來登記,在深坑、石碇、坪林地區,每逢五年一次的迎媽祖之年,年初由當地的區公所及里長一起至關渡宮刈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向媽祖焚香稟報迎請事由,並且向廟方索取媽祖符,迨回到里上之後發放給里民,自當天起至迎媽祖當日前的每個初一、十五日都要犒軍,發媽祖符當天也要犒軍,此舉動可視為「放軍」。 (三)許多聚落請關渡媽不見得是直接到關渡宮請神,因早年交通不便,故採以「上流下接」的輪庄接續方式進行。而這些串連在一起的輪庄聚落,往往都是屬於同一個祭祀圈或行政區範圍,例如新北市的雙溪區、貢寮區澳底,或金山區、萬里區,或宜蘭市等。 二、陣頭表演: 不論是到前一個迎請的聚落或是直接到關渡宮請神者,該聚落或團體都會依照古禮準備鼓樂陣頭前往迎請。 三、焚香稟報、燒起馬金: 迎請時,要準備「金香炮燭」祭拜並向媽祖稟報迎請的聚落及事由,此稱之為「起馬」。有的聚落團體聘有報馬仔,在頭人焚香稟報之後,報馬仔也需在媽祖面前敲起手中的報馬鑼起馬,並將要沿途發放的報馬仔餅(一般餅乾或鹹光餅)放在供桌上祭拜。同時請神隊伍中的陣頭,也需在廟前表演一番,稱之為「參禮」或是「拜廟」,為陣頭向媽祖起馬的示意。焚燒金紙又稱「起馬金」)後,媽祖就差不多要正式啟駕。 四、點交(非直接至關渡宮迎請者)。 五、恭請聖母登轎: 正式啟駕時,頭人會請廟方鳴鐘擊鼓,並在陣頭的喧鬧聲中將媽祖神像抬上神轎或車上。以北投五角頭迎請關渡宮天上聖母儀式程序為例,包括:(一)典禮開始。(二)主祭者就位。(三)陪祭者就位。(四)行上香禮。(五)行獻禮:獻花、獻果、獻帛。(六)恭讀疏文。(七)全體向天上聖母行三鞠躬禮。(八)禮成。 六、放起馬炮: 當神轎要離開現場時,就要燃放鞭炮是為「起馬炮」。 七、恭送聖母鑾駕(非至關渡宮迎請者)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主辦單位-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知行路360號
  • 主辦單位-聯絡人
    鍾右業
  • 主辦單位-聯絡電話
    02)28581281- 207
  • 主辦單位-名稱
    財團法人台北市關渡宮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2.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第2、4、6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財團法人台北市關渡宮
  • 指定(登錄)理由
    1.各地區以年例或輪庄請「關渡媽」(複製分身60多尊,具黑面、軟身之特徵,並每年換外裝),持續百年以上,已形成北臺灣「關渡媽」之信仰圈。 2.請「關渡媽」習俗與日據時代大稻埕鼠疫有關,其後擴及除蟲、祈雨、防災、禦敵等功能,具有歷史性意義,並已結合成特殊之生活文化價值。 3.以關渡宮為中心,帶動整個信仰圈內(含雙北、基隆、宜蘭、桃園等),高頻率之大小祭典及遶境活動(每年三百件以上),已蔚為北臺灣媽祖信仰之最大特色。 4.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及典範性,且保存團體適任持續傳承與發揚,值得登錄保存。
  • 代表圖像來源
    簡有慶攝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