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莒福正天后宮泥塑神像

東莒福正天后宮共祀45尊泥塑神像,主祀神是很明顯的大傳統信仰中的原鄉信仰神,由其形象和手持法器可以判斷,如華光大帝的三眼及手持金磚,臨水夫人的寶劍和牛角,手抱嬰兒的抱奶等,有些陌生但有名諱如竹林境大王和夫人,但許多侍神則不可辨明是何神。然而從神像的型態外觀,還是可以嘗試推斷,例如編號 41 的持劍立姿侍神,有著小腳,背上背著的應是「蛤殼」,濱海民族以貝類為食物,也崇拜其類以求豐收。所以許多海洋民族有「青蛤精」「螺女」的民間故事流傳,與其相對的編號 36 持劍小腳女神則應是「螺女精」,但其背後沒有螺殼,不知是當初塑像時就沒有還是修復時除掉的。蛤、螺在廟裡的形象,例如山東煙台著名的蓬萊「天后行宮」,在其入口處力士殿的力士腳下所踩即為螺和蛤形象,但其螺是男性。而幾個鳥喙形像的侍神也同樣是海洋文化特徵之一,古今中外的漁民的知識系統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在茫茫大海中,在哪裡下網才有魚獲?那就是跟著海鷗跑。海鷗聚集翱翔之處即是魚最多的地方,所以,漁民崇拜鷗鳥,並且從不捕獵鷗鳥當食物。而幾個赤腳持矛或持鏃持叉的侍神,也和海洋脫離不了關係,我們可以想像手執矛鏃在水裡刺魚叉魚時,赤膊及赤腳才方便,而他們的頭髮成尖狀,是人潛入水中時頭髮受浮力作用而成的形狀,也就是說神像的塑形外觀也是有所本的,非匠師個人主觀想像。可以說福正天后宮是馬祖所有廟宇裡海洋意象最鮮明的一間廟宇,其內供奉的神像也是最有特色和珍貴的。 在戰地政務時期,軍方協助修建福正天后宮,神像亦經軍方修復、重彩過,經過數十年歲月,每日廟門敞開,風沙、鹽霧不斷的侵害,於2012年委請福州派匠師予以再度修復,並不定期委外進行日常巡察及保養。 45尊神像就泥塑而言,相當罕見,且年代久遠,與馬祖的開發有密切的關係,形態生動,具有良好的藝術價值。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連江縣
    莒光鄉
    福正村天后宮
  • 數量
    45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連文推字第1010040641號
    2012-11-12 00:00:00.0
    變更/修正
    連文推字第1020043114號
    2013-10-25 00:00:00.0
  • 級別名稱
    一般古物
  • 種類
    種類代碼
    G2


    種類名稱
    生活及儀禮器物


    種類子類別代碼
    G2.99


    總類子類別名稱
    其他


  • 年代
    約西元1822年
  • 材質
    泥塑
  • 尺寸
    詳見古物清單
  • 保存環境
    寺廟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連江縣南竿鄉清水村136-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36-22393
  • 主管機關名稱
    連江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連江縣政府
  • 評定基準
    具有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珍貴及稀有性者/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福正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福正天后宮


    保存空間地址
    連江縣莒光鄉福正村51-1號


    保存空間屬性
    寺廟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無文資身分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7條 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5條、第7條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既存(繼承)
  • 指定(登錄)理由
    45尊泥塑神像神態各異,其來歴及信仰源頭均不明,有必要加以登錄以便做後續的研究及修復,還原地方信仰源頭和文化意義,且就台灣泥塑而言,相當罕見,與馬祖的開發有密切的關係,形態生動,具有良好的藝術價值,目前馬祖只有南竿金板境有類似的神像。本批(45尊) 泥塑神像,就藝術上、文化上均具有良好的品質。
  • 代表圖像來源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 典藏或財產編號
    -
  • 保存現狀
    完整良好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