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材質:木質 2. 用途:旌表殊榮 臺南孔子廟所藏清代御匾,為臺灣唯一完整擁有清代康熙至光緒八方御匾者,亦為見證全臺首學發展之重要歷史證物。 全臺首學涉大成殿整修及髹漆共計七次,官方文獻所載最近期的一次大成殿修建為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由文廟管理委員會主持,八方御匾並在此次修復工程中委託臺南知名木作「南光彫刻處」負責人王添丁師傅承辦修復工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駕臨闕裡,親詣孔子廟,行三跪九拜之禮,書「萬世師表」匾額,為清代第一位皇帝親臨曲阜孔子廟祭孔,並孔子廟頒匾之始;其下詔頒發國子監御書至全國各省學宮孔子廟刻匾懸掛,此後沿為慣例。 「生民未有」匾額由四片針葉木板材拼接而成,厚度約為5.5公分。匾中央以楷書提詞,由右至左「生民未有」四字為陽文,厚度約為1.8公分,底為綠色,字表面以金箔做裝飾。匾額正中央上方蓋有雍正御筆之寶鈐印。邊框為紅底,四周刻有龍紋,正上方為一龍首位於正中之坐龍紋,共計有九龍。「生民未有」頒於1725年(清雍正三年),語出《孟子‧公孫丑上》。說明孔子是人類中出類拔萃的聖者,「生民未有」引此義以做匾書。 參考資料:台南市孔子廟清代御匾內涵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201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