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麻糍埔考古遺址

1. 麻糍埔考古遺址位於臺中市南屯區鎮平里及豐樂里,鄰近永順路、黎明路、環中路及永春東三路,為臺中盆地內之大型遺址,具聚落遺址研究意義。 2. 遺址具有豐富的史前遺留,包括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層,但牛罵頭文化層已遭歷次洪氾破壞,僅見繩紋陶片偶而在礫石層與青灰色河砂層之上。麻糍埔營埔文化年代距今約2300年∼2700年,發現有數排礫石列似房屋的結構現象,周邊有一小型疑似引水溝渠,文化層厚度約130公分,出土陶獸足達150 隻,經過修復後為多個3足侈口鼎型器,此外有束腰罐、豆型器、帶流罐等,屬營埔文化特殊器型。 3. 麻糍埔番仔園文化層距今1000到1600年間,與惠來遺址番仔園文化層年代相近。麻糍埔遺址陶器特色為灰胎細砂陶,陶器類型包括罐形器、缽形器、瓢形器、缸形器、瓶形器、圈足、杯、陶紡輪、陶環、陶珠、陶蓋及陶把等,其中修復直徑達百公分的大缸形器在國內遺址罕見。石器方面本遺址出現許多完整的網墜,在惠來遺址番仔園文化層則無。麻糍埔遺址之內涵研究有助於探討大肚王之跨部落聯盟如何影響台中平原南側、八卦台地、彰化平原族群之互動。 4. 麻糍埔遺址文化層保存狀況良好,附近有舊南屯溪自然景觀,若能結合附近清代書院輔之居整體規劃,將是最佳教育展示地點。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