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三腳採茶戲

客家三腳採茶戲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傳統表演藝術歷史背景 客家採茶戲分為「大戲」即「客家採茶戲」以及被稱為「小戲」的「客家三腳採茶戲」。小戲是以九腔十八調講述《張三郎賣茶》的主題,角色包括一丑二旦的組合,丑是張三郎(茶郎)、二旦是張三郎的妻子(大嫂)、張三郎的妹妹(三妹),因此被稱作三腳戲;演出形式簡易而經濟,其內容貼近過去客家常民生活,反映採茶、賣茶的生活寫照。 客家三腳採茶戲是由明末贛南的採茶戲發展形成,並在咸豐、同治年間,由何阿文(1858-1921)自廣東傳至臺灣,建立其脈絡體系。三腳採茶戲於清末民初在臺灣民間達到鼎盛,以露天「落地掃」演出形式為主;日治時期則漸漸吸收其他劇種改良邁向商業的內台演出。光復後三腳採茶戲曾幾度面臨斷層,民國七十六(1987)年鄭榮興創立了「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開始整理劇本、錄製影音;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也完成「十大齣」之錄製;在官方與民間共同努力下,三腳採茶戲逐漸被認可為客家戲曲的代表劇種。 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或保存者 「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於民國八十八(1999)年成立,以新竹縣竹東員山二重社區為基地,積極保存與發揚客家三腳採茶戲。徐進堯接手團長後,參考本地的歌仔戲、車鼓戲元素,在傳統的「十大齣」基礎上創新與改編;近年來在現任團長王春田的帶領下也不斷推出新劇本,成為保存客家三腳採茶戲的重要團體之一。 傳統表演藝術文化價值與意義 客家三腳採茶戲的演出形式與藝術風格是在臺灣的特有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下建立而成的,其源起反映了客家先民與茶文化的關係。而「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是新竹縣唯一具傳習機制之三腳採茶戲團,且不斷地學習與創新劇本,傳遞客家戲曲文化,深具成長與承傳的歷史意義。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竹縣
竹東鎮
中興路二段318巷34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表字第1010160018號
2012-12-12 10:04:42.0
廢止/撤銷
府授文表字第1089050053號
2019-05-13 00:00:00.0
類別轉換
級別名稱
傳統表演藝術
種類
種類代碼
E2.1


種類名稱
戲曲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302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主管機關單位
表演藝術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301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評定基準
特殊性:構成傳統藝術之特殊藝能表現,其技法優秀者/地方性:傳統藝術領域有價值與地位,並具有地方色彩或流派特色顯著者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6條暨101年11月02日「新竹縣第1次傳統藝術審議會」決議事項辦理。
保存者/保存團體
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
指定(登錄)理由
(一)新竹縣唯一仍具傳習機制之客家三腳採茶戲團 (二)具成長空間與承傳之歷史意義。
代表圖像來源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