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雅軒乃北管支系,集雅軒最早由地方人士蔡及,陳真,吳石等十二人参加笨港媽祖遶境活動而發起組成。在咸豐年間正式開館,集雅軒是由更早期北管子弟戲團「和樂軒」分出的團體,是笨港頗有名氣的北管子弟戲團。集雅軒經由最初牌場、出陣,吸收的會員日漸增加,財源穩定後聘請老師教戲。日治時期打下演戲的基礎,大正12年左右,更是興盛一時。 早期子弟戲並無會館,行頭放置朝天宮。集雅軒分配在觀音殿,戲服則在開山廳,其戲服、彩牌、托燈、骨架等文物,皆精心製作之佳品。至於演練、套戲需另覓場地。在歷經無數先賢出錢出力、辛苦耕耘後,在經濟許可之下,終於在民國37年(1948年)於現址買了傳統二落木造民宅,祖師爺西秦王爺才有落腳處與練習場所,並得以保存戲服、綵牌、拖燈、鼓架、上百年純手工刺繡大旗、戲曲曲譜等文物。 集雅軒會館本來面臨蕃簽市古街,但博愛路拓寬拆去其中一落,目前以第一落背面作為門面。入口開放三門,前段作為練習場所,館內入門樑柱有當地畫師精心彩繪的八仙圖,神龕後面有歷史悠久的手繪麒麟圖,後屏設龕供奉祖師爺西秦王爺-唐明皇,為少數的泥塑雕像,已有150年歷史。館內地板為清領時期磚塊,因燒製過程中因比熱影響,產生出手印,又稱手印磚,在左邊則奉祀先輩神主牌位,館內珍藏文化樂器眾多,存有一上百年純手工刺繡大旗及多本戲曲曲譜,其「集賢妙舞」之受贈匾額為當時民國43年受邀士林官邸慶祝蔣中正總統華誕,由士林集英社所贈送,特顯珍貴。 二戰後,集雅軒以深厚的民眾基礎再度招募新會員,民國40年,可說達到全盛時期。包含站山(出錢的地方人士)、藝員(前後台演出者)共有一百六十人之多。媽祖轎班會、舖戶做平安戲、迎媽祖熱鬧陣等,都被邀請出陣或上棚,尤其是每年農曆3月19日,動用最多人力、物力及龐大陣容隨媽祖的神轎出巡。在最興盛的時期,人手可分雙陣,一陣參加遶境,一陣演戲。學戲的人多到可以出雙棚戲,雙棚演員同時在加大的戲台上演戲,且戲碼有鳳鶴樓、忠義節等大戲。一棚演員就需二、三十人,其盛況可知。民國四十六年,曾被邀請到士林參加蔣中正總統六十八歲生日盛會,是集雅軒重要的歷史紀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