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大量的移民始於清領,且大多來自閩粵地區,移民中有一類為科舉性移民,其目的無非便於應試而獲取功名,此類大多集中於政治文教中心,其中不乏略通音律者,移民們基於對家鄉的懷念,常三五好友於廟埕廣場、同鄉會館等地合樂,孔廟為這類秀才、生員讀書之處,因此當時孔廟禮樂局(以成書院前生)的禮樂生皆是這類讀書人,這些府城學子往內地科考皆會攜一二樂器回來,慢慢形成十三音的樂器規模,而樂曲大都源自閩粵浙地區的民間音樂與南北管絲竹樂。 臺南孔廟為舉行春秋二祭禮樂局中須備有禮生及樂生,樂生們為熟習樂器需有相對應的樂曲可練十三音即在此種狀況中成型,據成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三音樂譜《同聲集》所述,「專往閩浙內地招聘樂師教召諸生」,該樂師應非一般民間樂師,可能是府制樂工,除了教習祭孔雅樂,為了提振樂生演奏能力定另教習其所熟悉之民間音樂,十三音於焉成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