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靈安社神將陣頭

壹、台北靈安社緣起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台北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大稻埕地區從商的信徒們集資,赴大陸福建福州恭塑謝、范二將軍神將,組成靈安社。(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台北靈安社謝范二將軍平日供奉於台北霞海城隍廟內,至清末迄今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皆擔任霞海城隍輿前開路壓陣北管社,謝范二將軍老祖為北台灣開光最久的神將,迄今已一百四十一年,也是臺北市現存歷史最悠久北管子弟團體。 謝范二將軍將軍分別名為謝必安及范無救,台北霞海城隍廟內靈安社謝范二將軍神龕外兩副對聯分別為「必難瞞我善惡正邪皆立判,安得欺人是非曲直總先知」及「無須奸宄到此門來他戰慄,救應忠良隨何處去我扶持」,第一個字即分別為「必、安、無、救」四個字。 貳、日治時代大事紀 一、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社中部分師兄弟因故獨立自組「共樂軒」,並仿靈安社謝范二將軍形制製作神將。(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二、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4月8日(農曆三月十二日)為慶祝謝范二將軍開光五十週年,靈安社成員另赴大陸福州恭塑文武二判官開光。(《臺灣日日新報》,1922.04.08,第六版,第7851號。)由於文武判官神格高於謝范將軍,故文武二判官平日安奉於廟內正殿霞海城隍兩側,護駕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為北台灣開光最久的文武二判官神將。 三、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4月,日本裕仁太太子訪臺,在日本當局邀請下,特邀請當時臺北市大稻埕及艋舺兩地知名北管及南管社團與會,並以各種戲曲陣頭及神將予以歡迎,台北靈安社亦參與出陣慶祝,其中文武二判官及謝范二將軍亦在行列中。(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頁252~255),最後經審查委員會採點,台北靈安社榮獲甲等殊榮。(《臺南新報》,1923.05.06,第五版,第7610號。) 四、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5月,由台北靈安社恭迎「台北府城隍爺」聖駕,自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至松山供奉。(高賢治,「松山台北府城隍廟的由來」,頁1) 五、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台北旅高鄉賢,自台北霞海城隍廟分鄉到高雄鹽埕興建高雄霞海城隍廟,並由當地民眾成立「高雄靈安社」北管子弟團。(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参、台灣光復後大事紀 一、民國49年,為迎接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台北靈安社參加歡迎及歡送艾森豪總統的行列。(《聯合報》,1960.06.12,第二版。) 二、民國50年,為慶祝開國五十週年,台北靈安社參加元旦慶祝活動行列。(《聯合報》,1960.12.29,第二版。) 三、民國51年,為慶祝雙十國慶,台北靈安社參加國慶遊藝活動行列。(《聯合報》,1962.10.10,第三版。) 四、民國57年,為慶祝雙十國慶,台北靈安社參加國慶遊藝活動行列,並由靈安社社長施合鄭先生以台北市民間遊藝協會理事長身分,率領致敬團,代表全體會員,恭向總統呈獻致敬書。(《聯合報》,1968.10.11,第六版。) 五、民國60年,為慶祝中華民國六十週年雙十國慶,台北靈安社參加國慶遊藝活動行列,並由靈安社社長施合鄭先生以台北市民間遊藝協會理事長身分,率領致敬團,代表全體會員,恭向總統呈獻致敬書。(《聯合報》,1971.10.11,第三版。) 六、民國64年,台灣民間戲劇史上更有意義的一件事,則是邱坤良先生於六十四年冬帶領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和戲劇系國劇組的學生加入台北靈安社,給原本沒落的民間戲曲活動掀起一陣熱潮。(野臺高歌-臺灣民間戲曲活動的參與,王秋桂《聯合報副刊》,1979.12.22,第八版。),首開傳統北管子弟社團教授大學生風氣之先河,亦是靈安社接受女性子弟參與的開始。 七、民國62年至民國65年間,受台北大甲同鄉會邀請,參加大甲天上聖母北港進香回鑾陣頭遊行活動。(陳明終(1987),「大甲迎媽祖」。民俗曲藝,第47期,頁76-79),靈安社因參加大甲迎媽祖,於民國63年獲得壓帆賞旗一支。 八、民國75年獲得教育部頒發北管傳統音樂類薪傳獎。(《聯合報》,1986.10.21,第二版。),全台僅有彰化梨春園.台北靈安社.羅東福蘭社三個團體分別於民國74年.75年.76年獲得此殊榮。 九、民國83年.84年慶祝臺灣光復節暨法主聖君聖誕遶境,連續兩年特等賞最高殊榮,並獲得壓帆賞旗兩支。 十、民國90年為慶祝謝范二將軍開光130週年,經向謝范二將軍老祖博杯獲得允許,敬塑新祖謝范二將軍,並於該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上午,假台北霞海城隍廟進行開光儀式,於該年的農曆五月十一日由老祖帶領新祖參與暗訪。 十一、民國99年3月開始,台北靈安社開始重新恢復北管練習,並訓練新血神將成員,進行傳統文化薪傳,每週於社館一樓練習一次迄今從未間斷。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大同區
    以台北市大同區為主,並曾受邀至全臺各地出陣。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北市文化二字第10030421700號
    2011-12-07 11:54:51.0
    變更/修正
    北市文化藝術字第10830390591號
    2019-11-01 00:00:00.0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壹、謝范二將軍 靈安社謝將軍頭部較細長,臉有長眉、吊眼、吐舌,帽子則有牛皮帽及白鐵帽兩種,身穿白色、藍色或是青色神衣,肩披有「台北靈安社」五字扮帶,腰掛有「謝將軍」三字扮帶,胸與腰間亦開一洞口,作為神將會成員視窗,周圍有雙龍搶珠的圓帶子圍住,右手持白色羽扇、左手持粉紅色絲巾。 靈安社范將軍頭部較寬大,臉上眉毛已快掉光、吊眼、開口,帽子亦是牛皮帽及白鐵帽兩種,由於范將軍身材矮小,身穿黑色神衣,肩披有「台北靈安社」五字扮帶,腰掛有「范將軍」三字扮帶,頭部嘴巴開口處,為神將會成員視窗,右手持黑色羽扇、左手持粉紅色絲巾謝將軍右手拿白色的羽扇、左手拿著絲巾;范將軍右手拿著黑色的羽扇,左手也拿著粉紅色絲巾。 貳、文武二判官 靈安社文判官樣貌文質彬彬,臉上帶著笑容以及酒窩,頭頂戴官位較高之方翅官帽,身穿紅色蟒袍,胸前有一張口龍頭,作為神將會成員視窗,兩手袖子前加白色水袖,腰間佩帶紳帶,神衣最下方則是滾邊,右手持硃砂筆,左手持生死簿。 靈安社武判官則樣貌威嚴,臉上留鬍子,眼睛是可活動式大眼,頭頂戴官位次於文判官之尖翅官帽,身穿紫色戰甲,胸前亦開一山洞型的開口,作為神將會成員視窗,腰間繡有一獅頭,神衣最下方則是甲裙,身後紮有四支繡有單龍五方旗。 參、準備出陣 一、請神將成員換白色上衣.紅褲.黑色布鞋。 二、帶領神將的北管陣開始開鑼.起鼓。 三、神將成員在資深前輩帶領下「請金」,於靈安社門口過金紙火,出門前每位成員皆須完成跨越金紙火儀式。 四、神將出靈安社大門跨越金紙火,范將軍因身高較矮是直接從社內,由成員入神將內請出門,謝將軍及文武二判官則由成員背出館外,再由成員入神將內。 五、資深前輩以棉線調整謝將軍及文武二判官神將手擺動角度與幅度。 肆、出陣 一、神將拜靈安社館神明。 二、神將對拜及拜神轎請神明起馬。 三、神將出門,於大門口施放鞭炮。 四、神將行進間前後順序:范將軍、謝將軍、武判官、文判官。 五、神將拜廟 (一)逢大廟例如:保安宮,神將踩七星步,亦即每尊神將以交叉前進方式行進。 (二)謝范二將軍拜廟時,先右手再左手,代表搧風以及擦汗。 (三)逢大廟例如:霞海城隍廟,范將軍拜廟後邀請跑步邀請謝將軍一同拜廟。 (四)武判官武步伐,步伐跨越較大,手擺動福大也較大;文判官步伐較小,手擺動幅度亦較小。 伍、回館 一、出陣陣頭回靈安社館,成員將謝將軍及文武二判官神將棉線鬆開,請神將跨越金紙火進入館內。 二、神將坐定位後,北管音樂始停止,完成出陣。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名稱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3、4、5款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台北靈安社
  • 指定(登錄)理由
    1.台北靈安社成立於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為臺北大稻埕八大軒社中最早成立之軒社,迄今已有141年之歷史。 2.神將陣頭包括謝、范二將軍與文、武二判官,不僅造型獨特、且其出陣儀式、配帶物件與藝員衣著等,均具典範性效用。 3.台北靈安社是廟會活動的重要支援性組織,出動神將陣頭,結合各寺廟之神明祭典,是形成本市民間風俗信仰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 4.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以及典範性,台北靈安社不僅將相關文物保存良好,並具傳習功能及適任保存工作,確實值得登錄保存。
  •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