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鄒族mayasvi

舉行這項祭儀有兩項主要因素: 一、從前部落之間還在出草征戰的時代,勝利凱旋返回部落之後,會舉行這個祭儀。 二、修繕會所之後舉行。

基本資訊

  • 歷年活動
    活動名稱
    2019鄒族「戰祭(MAYASVI)」


    備註
    特富野社 2019年2月9日~2月10日 達邦社 2019年2月16日~2月17日


    舉行時間-迄
    2019-02-10


    舉行時間-起
    2019-02-09


    簡介
    傳統鄒族社會以大社(hosa)為部落的單位,一個「大社」包含許多由大社分支出去的「小社」結合成一個完整的部落。過去曾有四個大社,目前僅存達邦(Tapang)與特富野(Tufuya),劃入嘉義縣阿里山鄉治內。達邦與特富野在傳統部落劃分中雖屬不同範圍,編為同一個村單位稱為達邦村。 日治中期以前的鄒族社會,結構成現出一個主要中心周圍環繞數個小旁支,中心與旁之彼此有明顯高低接續關係的特徵。這種結構原則,呈現在部落組織中的一個大社包含數個小社,一個主要家屋包含許多個分散各地的耕作小屋,部落內的各位頭目和眾位長老,族長及其族人們,最高的天神和其他各類管戰爭、狩獵、獵場、土地、河流、稻、小米等的神靈,部落內的會所和其他家屋……等關係。前述結構原則,不但受到傳統山田燒墾與漁獵的經濟過程之支持(例如:住在大社的氏族和聯合家族族長擁有較大的儀式與經濟權力,在狩獵與戰爭中尊重權威的共享性分配原則之下,將獵物與土地集中於部落頭目或征帥之家),同時更透過父系氏族的親屬聯誼,男子會所與年齡組織的運作,以及對部落首長所代表的整體部落價值的輸誠效忠,而得到社會的整合與延續。 鄒族擁有許多的歲時與團體儀式,例如有關粟作的播種祭(miapo)、收穫祭(homeyaya),以及有關戰爭的儀式(MAYASVI)。其中,代表性的文化儀式,便是結合中教與政治行動的「戰祭MAYASVI」。阿里山鄒族的達邦與特富野二社,在鄒族分類上雖同屬一族、且納入同一村治(達邦村),但分別舉行MAYASVI。要理解鄒人在當代社會中舉行MAYASVI的社會文化意義,我們必須從掌握兩社的儀式民族誌紀錄開始。


    農曆舉行時間-迄
    2019-01-06


    農曆舉行時間-起
    2019-01-05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嘉義縣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會授資籌三字10030064432號
    2011-08-25 18:43:20.0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傳字第1083000920號公告
    2019-01-25 18:50:00.557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變更登錄名稱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傳字第10630148871號公告
    2017-12-25 16:50:50.193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11條規定重新登錄公告
  • 級別名稱
    重要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1


    種類名稱
    風俗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祭典前各項準備活動: 部落長老開會決定舉辦後,就開始展開各項準備工作。男子在祭典前幾天要整理集會所內的聖物、修建集會所、並整理征狩之路;婦女則準備祭品如釀製米酒、製作糯米糕等。 2.正式祭典 (1)盛裝: 參與祭典的男子要穿著勇士服戴皮帽,並插戴金花石槲蘭,作為戰神辨識之標記;佩帶木芙蓉樹皮纖條於胸前作為護身符,以防惡靈於祭典時入侵。 (2)迎神祭:  聖火進場:會所之火象徵族人生命之火,經年不熄,將聖火引入廣場中的火塘中升燃。  獻牲畜:將乳豬置於神樹下,勇士們以佩刀刺殺並將刀上之血沾抹於神樹葉上,全體勇士舉刀呼嘯五次,告知戰神祭典正式展開,請戰神下凡參加。  砍神樹:神樹(赤榕樹)為戰神降臨會所之梯,砍除樹枝,象徵為戰神整理路徑,只留下三枝指向庫巴、汪家及吳家的祭屋,代表維繫部落生命的意義。  獻祭品:用砍下的樹枝串插一塊豬肉在神樹下,請戰神享用。  唱迎神曲:勇士們在頭目帶領下牽手圍著火塘,唱迎神曲二次,請戰神降臨會所。 (3)部落團結祭: 各氏族將米酒、糯米糕、豬肉等供品攜至會所內,先行敬酒,再摻合後共食之,象徵祈求戰神賜予征戰力量,各氏族團結禦敵。 (4)誇功祭: 勇士以戰鬥蹲姿唸誇功頌文,頌揚祖先的英勇戰功,然後訓勉勇士,鼓舞士氣。 (5)送神祭: 勇士們牽手圍著火塘,唱送神曲二次,恭送戰神回天上。接著唱慢板戰歌,開始歌舞祭。 (6)婦女引火祭: 因戰神乃征戰狩獵的守護神,所以之前的所有儀式婦女不能參加,直到唱慢板戰歌,汪家公主們及莊家婦女持火把進場加入火塘中,婦女們才接在勇士隊伍的後端參加歌舞祭。 (7)路祭: 長者派勇士行至社口處,沿路取茅草,在社口束茅草做薦臺,並將神花、豬肉置其上,請神佑助勇士出征。 (8)家祭: 勇士行至各氏族祭屋祝福,象徵戰神所賜之力量延伸至各氏族。 (9)平安祭: 家祭結束後,勇士們在回程的途中取兩枝茅草回庫巴,並請母親氏族的長老驅邪祈福,把惡靈及惡運從身上袪除。 3.歌舞祭 正典結束後,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大家手牽手在長老引領之下,合著舞步歌誦戰神及祖先英勇事蹟。 一般歌舞祭的時間是二到三天,但如果在祭典進行期間有長老過世,則要跳到這個月的月亮消失為止。 4.結束祭: 在歌舞祭要結束的當晚要進行禮成祭,並須在午夜前結束。這時婦女及外人或服裝不整者均須退出行列。由頭目再度帶領勇士們唱迎神曲、送神曲和戰歌,然後將廣場中的火堆熄滅,祭典到此正式結束,大家相擁握手互道平安。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原住民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
  •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嘉義縣阿里山鄒族達邦庫巴文化發展協會、嘉義縣鄒族庫巴特富野社文化發展協會
  • 指定(登錄)理由
    一、鄒族戰祭反應不同家族間的歷史聯繫,而男子聚會所(kuba)更為其生活文化與情感傳承之交流核心,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二、戰祭祭歌以多聲複音合唱,祭歌內涵也顯示其於音樂、文學史歌及男子傳統工藝等層面的維持與傳承,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三、戰祭以男子聚會所(kuba)為祭典中心,其週遭以各種象徵物代表各氏族,表現其部落結構,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 禁忌
    一、鄒人舉行祭典儀式前禁食蔥、蒜及魚類。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