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

一、口述傳說: 1.其一:依山傍溪的Makotaay港口部落,因其地理位置之優勢,自古以來就是鄰近異族或聚落覬覦的夢土。傳說遭逢天災、人禍、榖物欠收之際,部落的祭司家族cilangasan氏族要出草,將以罹難者之魂,為部落守護靈,祈求風調雨順、民生安定。因此在Makotaay港口部落豐年祭阿美族語稱「ilisin」為「祭祀」之意。 2.其二:傳統游耕年代,部落族人燒山,將農作物集體耕種在山坡上。男性年齡階級中的青年階級之Miaowaoway吠犬階級,主要負責山坡地作物巡守重要工作。每當作物收成之際,吠犬階級從山上返回部落,族人會舉行盛大活動迎接,並舉行「ilisin」慶豐收。 二、變化 1.日治時期:日本人曾意識地同化在地傳統文化祭典活動ilisin豐年祭。據傳當時一位在大港口神社擔人busan的族人,建議ilisin祭典活動時,男性年齡階級組織中的青年階級,應該在羽冠頂端繫上日本神社經常使用並綁著的白色布條,體現出日本宗教與部落ilisin祭典,在文化與精神層面上,相互影響與融合的介面表徵。至今港口部落ilisin祭典中,依然可以看見青年階級們在羽冠上端繫著輕柔的白布條,隨著身體律動前後上下飄揚擺動,彷彿跨越世代不停地述說著這一段曾被殖民的歷史故事。 2.民國48年至民國50年: (1)西方宗教進入部落後,原本由cilangasan祭司氏族在特定祭壇-Kapaisinan,祭祀神靈與祖靈-Mitekas(迎靈)的莊嚴儀式,逐漸由天主教儀式取代。 (2)cilangasan祭司氏族Mitekas迎靈祭祀用的祭壇,在族人改信天主教與基督教時被毀損打掉。 (3)Misaroko每年豐年祭之前,頭目與耆老專用祭祀-patoaya小建物,不再年年建蓋。 (4)Malitapod耆老於聚會吟唱儀式消失。 (5)Piterih聚會所安撫未亡者莊嚴儀式消失。 (6)Patering不再從小祭壇進入祭典廣場。 (7)Misafelac家家戶戶搗米活動消失。 (8)Mitapi'未婚女性至男友舂米活動消失。 (9)Mikiwaray耆老們挨家討酒活動消失。 (10)Mikipah青年階級新生於每晚祭典結束挨家飲酒拜訪活動消失。 (11)Misapah婦女釀小米酒活動消失。 (12)基督教徒長達20年時間未參與港口部落豐年祭典儀式。 三、今日港口部落ilisin流程表: 7月20日:Misavelac、Pakalon(準備工作捕魚、殺豬、報訊息),每年固定時間。 7月21日:Malitapod、Pacakat(迎靈祭進級儀式) 7月21日:Sakacicay Pakomodan(宴靈祭),每年固定時間 7月22日:Sakatosa Pakomodan(宴靈祭),每年固定時間 7月23日:sakatolo Pakomodan(宴靈祭、敬老尊賢、手牽手、表揚、宴客),每年固定時間 7月24日:Mipihayan(送靈祭),每年固定時間。 7月25日:Pakelan(漁撈祭),每年固定時間。

基本資訊

  • 歷年活動
    活動名稱
    2019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


    舉行時間-迄
    2019-07-25


    舉行時間-起
    2019-07-20


    簡介
    阿美族的豐年祭此一名稱,各時代、各區域皆有不同稱號,向是北部阿美族群稱malaikit,東海岸中部阿美族群則普遍稱ilisin。而因時代的更替,受到外來宗教影響、稻作的引進、外來文化的影響,改變了原本阿美族的社會生活模式,部落祭師的式微、不再是以農業為主、不再是以部落為中心等現象,同樣的對於豐年祭產生巨大的改變。向是豐年祭的舉行時間以及日程方面,在農業時代的日治時期之前皆是於農作收完後的當月月圓之時進行,舉行日期最長有到半月之久,日後受政府部門的管制及規定等政策,今日豐年祭舉行日期,皆是於7月至8月之間舉行,而依各部落長老們開會後決定祭儀時間,舉行天數也依部落的情況決定,為其一至七天不等;此外為配合各地區縣市鄉鎮長也可以參加豐年祭,此在日程安排上從南至北的宴客日期剛好一路往北展開;而為了吸引眾多的觀光人潮,縣市政府也有舉辦僅止一天的聯合豐年祭,多是以聯合的歡樂晚會形式舉行,傳統型的豐年祭僅只剩東海岸區的幾個阿美族部落還維持。而因為不再以農作為主生活、不再是多神信仰的宗教觀念,因此豐年祭中關於儀式的部分也日漸消失,變成較為慶典式的方式舉行。歷史上各時代的統治者,或多或少的限制了傳統阿美族的豐年祭舉行,而教育上忽略了多元教育及尊重各種不同文化的教育,使族人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羞於向外人說自己是阿美族人的情況,因沒有人繼續維持文化的關係,阿美族許多傳統逐漸流失。但逐漸的原住民族逐漸意識到自己文化的珍貴,紛紛開始教育年輕族人重視自己原本的文化,逐漸找回各部落的傳統,而祭典的舉行特別是豐年祭,也成了教育年輕人最重要的時機。因此目前豐年祭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除了是阿美族人的年祭,大家回到部落團聚外,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人認識自己的文化。


    農曆舉行時間-迄
    2019-06-23


    農曆舉行時間-起
    2019-06-18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花蓮縣
    豐濱鄉
    港口村天主教堂活動廣場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000091492A號
    2011-05-30 00:00:00.0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傳字第10630148871號
    2017-12-25 15:48:07.24
    變更/修正
    府文資字第1110076780B號
    2022-04-15 00:00:00.0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部落強大凝聚力及共存、共榮意識的展現:港口村由南往北雖有大港口Laenno、港口Makotaay、石梯坪Tiraan、石梯灣Molito、石門cikowayan五個聚落,但是每年ilisin統一在港口Makotaay聚落共同舉行祭典儀式,充分展現部落強大的凝聚力,與對傳統文化共存、共榮、共同維繫之信念。 2.青年階級肩負著傳統ilisin祭典維護與執行之重責大任: 每年ilisin祭典儀式舉辦之前,皆由聚落青年之父,邀請頭目、顧問及青年階級共同商討祭典儀式之籌備事宜。港口部落青年階級在ilisin祭典儀式執行前的籌備工作包含了:部落男士逐戶收取經費、製作酒杯、準備祭典用的酒、印製邀請函、發邀請卡、佈置祭祀場地、製作祭典看板、殺豬或殺牛、男性年齡階級會議準備等工作,由此可以看出,青年階級在傳統ilisin祭典中,肩負著維繫文化與傳承的重要責任。 3.男女有別之祭典特色:港口部落ilisin祭典中,男性參與日共四天,女性只有一天,除了牽情之夜共舞訴情外,其他時間男性、女性分別在不同的天數中,進行著各自的祭典,這在現在阿美族群中是少有的特殊現象。 4.深夜開啟的ilisin祭典儀式:每年港口部落ilisin祭典,始終延續著淩晨時分,由部落頭目在廣場迎神靈與祖靈,同時迎接提著火把來到廣場的吠犬階級,整夜吟唱到天明,這項傳統也是東海岸阿美族群特有的ilisin祭典特色。 5.漫漫長夜中的Malahok午夜餐理解祭典中的飲食文禁忌:港口部落青年階級,在ilisin祭典中,吟唱祭典歌謠、飲酒、舞動祭典舞步,每一雙手依序環繞著象徵同心與共享的圓,從凌晨時分不止歇地進行祭典到天明。Malahok全豬肉午夜餐時刻是,青年階級身心靈進入冥想抽離不同時空,唯一休息補充體能的時間。又也可以從餐點的內容中,對ilisin祭典在飲食文化禁忌上的充分理解。 6.ilisin祭典歌謠的原因呈現:港口部落ilisin祭典中,至今不使用麥克風,由一名或數名領唱者現場清唱,讓觀者直接感受傳統祭典歌謠天籟般的音色,堪稱在地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 7.儀式流程: (1)Lemaoc部落男性年齡階級召開部落會議 (2)Mikiwararay部落耆老挨家討酒(近年Pacidal氏族開始振興)。 (3)Mitekas迎靈(近年開始振興)。 (4)patoaya宴靈(近年開始振興)。 (5)Nokay no awoawo迎吠犬階級(近年開始振興)。 (6)Malahok男性年齡階級午夜2點用餐。 Sakacecay Pakomodan (1)Pakaron報訊。 (2)Pacakat晉升儀式(四年一次)。 Sakatosa Pakomdan (1)Paiwa嘉勉青年幹部。 (2)Lipay膽識訓練。 Sakatolo Pakomodan (1)Palimo榮耀長者。 (2)Pakayat牽情之夜。 (3)Palafan宴請客人。 Pahihai女性祭典(送靈)。 Pakelan巴戈浪(魚撈活動祭典結束)。
  •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阿美族


    類別名稱
    原住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花蓮縣花蓮市文復路6號2樓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8227121#328
  • 主管機關名稱
    花蓮縣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花蓮縣政府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4、6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花蓮縣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港口部落豐年祭籌備委員會
  • 指定(登錄)理由
    一、豐年祭為阿美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資產,港口部落的豐年祭為海岸阿美族系統各部落代表性祭儀之一,有別於其他阿美族地區之部落祭儀,保有地方傳統文化,深具地方性歷史價值及意涵。 二、豐年祭係農業生計活動與歷史人文生活之結晶,舉凡社會組織(年齡階層)、信仰儀式、歌舞娛樂等,均孕育自豐年祭的祭典儀式,深具傳統性、歷史性與文化性。 三、花蓮縣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同步進行口傳資料的蒐集、整理不遺餘力,文化復振與傳承的意識透過部落組織有效的持續發展,適任民俗及有關文物之保護工作。
  •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