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中山路270巷13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業改良場、茶改場),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下的四級機關,負責臺灣所有茶葉相關的業務,其沿革來自於日治時期成立的多所機關。茶改場的本場位於桃園市楊梅區,並於南投縣魚池鄉、新北市石碇區和臺東縣鹿野鄉設有三所分場、南投縣鹿谷鄉設有一工作站。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之製茶工廠位於魚池鄉貓欄山東南方,創立於日治昭和11年(1936),原名「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場內之製茶工廠,則興建於日治昭和13年(1938),隸屬於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為台灣大葉種紅茶研究中心。歷經數次變革,於民國44年(1955)歸隸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稱為魚池茶業試驗分所。民國57年(1968)改組為「台灣省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民國88年(1999)7月後改為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 本建築為台灣目前碩果僅存的英國傳統式工廠,由於第一代的銅製器械保養得宜,迄今機具還還能保持正常順暢的運轉,每逢茶葉收成季節,殺青、委凋、揉捻解塊、發酵、乾燥等,仍賣力地延續著台灣本島的紅茶發展史。其主體構造分為兩部分,建築設計主要以考量因素為製茶流程所需之空間及環境,一樓結構體以加強磚造為主,二、三樓則為檜木雨淋板構造,屋面以螺栓鉸接組合的桁架結構。整體建築為座東朝西走向,因在製茶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為溫度控制及通風採光,因此建築物的東西窗戶比較少,避免東西向的陽光直射,而採光部分多開窗開在南北側建物之長邊,以此導入溫和光線。立面開窗之設計除了調節溫度外,建築主體中央挑空部分之迴廊亦設計有門窗,讓溫度的高低可以開放關閉,隔間牆使用活動式可推拉的隔板來微調窗扇大小,控管溫度的大小。 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於民國62年(1973)完成「台茶七號」、「台茶八號」兩個紅茶新品種命名。民國70年代育成的台茶十二號(金萱)、台茶十三號(翠玉);民國88年(1999)6月又以台茶十八號屬「大葉種茶樹品種」,茶農稱「森林紅茶」,具天然肉桂香及薄荷味新品種的培育成功,適合製造高級紅茶,對台灣茶葉再開創了新的希望。 民國88年(1999)921大地震後,許多單位建議列工廠為歷史建築物,經學者推荐,農委會提出申請,於民國91年(2002)10月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為文化部)派員前來評鑑後,將其與日式宿舍同時列入歷史建築,並以專案提撥經費修繕保養。宿舍部分整修後、進一步配合周邊美化工作及種茶標本園,規劃品茗區,讓遊客喝紅茶、看歷史建築,走進工廠內可以聞到一股檜木與茶葉混合的香味,從古董的製茶機器中見證台灣紅茶的興衰,訴說茶場的滄桑過去和希望的未來,也讓南投縣可以講故事的歷史建築再增添一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