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公園」最早於1902年(明治35年)有相關規劃,創建於1911(明治44年)。1934年(昭和9年)在嘉義公園西北側增設兒童遊園地。戰後,與嘉義公園合併改稱為「中山公園」,1996年更名為「嘉義公園」。「嘉義公園」配置與設計有其特殊性,規劃配置重視自然紋理,保留地形地貌及水文野溪生態,與當時多數的平坦地形或開闊型坡地都市公園不同。園區內植栽景觀包括金龜樹、黑松、楓香、芒果、榕樹、龍眼樹、錫蘭橄欖、木麻黃、欖仁、柚木、火焰木、鳳凰木、側柏、楓香、小葉南洋杉、大花紫薇、盾柱木、浦葵、臺灣肖楠、大王椰子及紅花風鈴木等樹種。「嘉義公園」內野溪上方建有不同型態的橋,其中日の丸橋、彌生橋及無名拱橋,保留當時橋的型態工法,為文化景觀特色。目前園區內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設施包含:清代嘉慶年間鐵炮二門、清高宗敕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碑記、嘉義神社暨附屬館所、嘉義明治丙午烈震賑災紀念碑、一江山陣亡將士紀念碑。此外,園區內於1964年興建孔子廟。2001年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九幅複製油畫,豎立在嘉義公園內。在嘉義神社原址上興建的射日塔,具有教育、遊憩等多種功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