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

本塔原共計三段,塔頂現存中國山西崇福寺,中段主段塔身計九層,其造型係依《法華經․見寶塔品》之「七寶塔」經變而成,下段底座正面分三欄,中間刻置香爐及合十比丘,左右兩欄分刻雙獅;座之兩側分刻男女供養人九軀及十軀;底座背面銘刻造像記一二六字及男女供養人像各一。至於塔身第一層各刻有形如漢闕之大方柱一座,各座列刻四排小佛。壁面之正中間設佛龕,前後為釋迦多寶併座、交腳彌勒菩薩。兩側則為釋迦禪座像,法相莊嚴。第二層以上每層作等差級數之有機削減,九層合刻千佛像計一三三二尊。論者為公元四六0至四八0年間為北魏雕刻之黃金時代,也為我國石刻藝術之最高峰。本件為獨立圓雕,其製作正值此時,地位與價值,不言可喻。《館藏精品》;此尊佛塔內涵豐富,技法繁複精美,實為一國寶藏品,世界知名;當初發掘於中國山西朔縣崇福寺,根據銘記所載,應是當時首邑平城(山西大同)所造。 全塔是由三段組成:塔座為第一段,塔身第一至第七層為第二段,第八、九層則為第三段,塔頂原有塔剎裝飾物件,目前留存朔縣文物保管所。本塔高過人身,龕像及佛雕佈滿全塔,故是一座巨型且雕刻精美的造像塔。塔座四面各有畫像雕像:塔座正面是比丘供養圖,左面與右面分別為男供養人像與女供養人像,塔座背面則是造塔銘記。塔身第一層開有四個佛龕,依序為正面二佛並坐龕、背面交腳菩薩龕、左右兩面一佛二菩薩龕。塔身第二層以上四面,均整齊佈滿了千佛坐像,龕像身形雖小,就臉形與服飾衣褶,仍可見雲岡同期的影響。另就龕像的題材而言,與《法華經》意旨具有密切的關聯性。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中正區
  • 數量
    1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會授資籌二字第10020006991號
    2011-02-11 00:00:00.0
  • 級別名稱
    國寶
  • 種類
    種類代碼
    G2


    種類名稱
    生活及儀禮器物


    種類子類別代碼
    G2.1


    總類子類別名稱
    信仰及儀禮器物


  • 年代
    公元466年
  • 材質
    砂岩
  • 尺寸
    縱高153.1公分、座面寬60.2公分、座面高25.5公分
  • 保存環境
    庫房或展覽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402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26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特殊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具有特殊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國立歷史博物館


    保存空間地址
    100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保存空間屬性
    博物館、圖書館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無文資身分


  •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六十六條。 2.「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四條第一項第一、三、四、六款;第六條及第七條。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移撥
  • 出處或來源說明
    1956.05撥交日本歸還文物第二批
  • 指定(登錄)理由
    以時代而言,本件為當今傳世最早的石塔,而且有明確的紀年,無論是藝術史或建築史,論及中國石塔必首舉此塔,重要性難以言喻。此佛塔技法繁複精美,內涵豐富,同一時期未見有相同物品的遺存,不僅有藝術史、建築史上的價值,復因其上有明晰的造塔記,故在佛教史、文化史、社會史上也具有同等重要性。
  • 代表圖像來源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典藏或財產編號
    7032
  • 保存現狀
    有損傷但狀況穩定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