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

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雖是1960年代完成的建築作品,但相關祭祀行為可能在入清之前即已出現。而日治及戰後兩個時期,因高度重視鄭成功相關事蹟與祭祀活動,使延平郡王祠這個空間場域與建築體快速變化。 一、鄭氏時期~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的「開山王廟」: 原位於今延平郡王祠的中軸線後端,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沈葆楨等人上奏,改建為祀典廟宇延平郡王祠。 二、清領後期(1875年~1894年)為「明延平郡王祠時期」: 一棟三進、東西兩廡的福州式樣建築,特色於正殿兩側的「僧帽式馬鞍形」馬鞍牆。今正殿正門上方及左側,有准許興建的相關文書抄錄並製成的匾額。 三、日治「開山神社時期」(1895年~1945年): 1897年(明治三十年)1月13日延平郡王祠以「開山神社」成為總督府在臺設立的第一座神社,唯一由本土信仰廟宇「升格」的神社。1914年(大正三年)8月新建許多日式風格建築設施。1939年(昭和十四年)年底原神社南邊興建「流造」式樣的日式神社,1941年(昭和十六年)4月26日舉行遷座祭典。 四、戰後「延平郡王祠時期」(1946年~): 開山神社在戰後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改稱為「延平郡王祠」,隸屬臺南市政府教育科管轄。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因國民政府遷臺,次年8月蔣介石總統即頒贈「振興中華」匾額,象徵鄭成功為「民族英雄」。 為了慶祝1961年(民國五十年)鄭成功來臺三百週年,於1963年(民國五十二年)12月12日延平郡王祠拆除,全面改建為華北官式樣貌,於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6月17日竣工,包含1965年(民國五十四年)竣工的東南側紀念館,呈中國建築特色融入現代建築,定名「臺南市民族文物館」,奠定今歷史建築本體之樣貌。 延平郡王祠及整個園區景觀,在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後進行幾次修繕工作,紀念館於1976年(民國六十五年)陸續增建與整修,至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再進行修繕後,隔年(2003)更名為「鄭成功文物館」。因應本市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數量年增加,鄭成功文物館獲文化部博物館旗艦計畫支持,於2022年(民國一百一十一年)9月1日起升格為臺南市立博物館。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中西區
    開山路152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南市文維字第09918526440
    2010-08-17 09:19:32.0
  • 種類
    種類代碼
    A1


    種類名稱
    祠堂


  • 外觀特徵
    整個園區包含郡王祠本體與附屬建築(山門、照壁、忠肝義膽石牌坊、頭門、正殿、後殿、東西廡)、鄭成功文物館、庭園景觀三大部份。延平郡王祠在鄰開山路邊中軸線正前方設置照壁,設山門一座,以其為起點,園區內新造一條中軸線,與原有郡王祠的軸線相互垂直,新軸線的端點即鄭成功文物館。 「延平郡王祠」為回字型平面,整個建築群的基本顏色為紅牆綠瓦,相對於帝王採用的紅牆黃瓦,為次一級之作法。「山門」位建築群最前方,為歇山屋頂,正面牆面作須彌座。「忠肝義膽」石牌坊位於頭門前方。「照壁」為歇山屋頂,底部作須彌座,外觀以斬石裝修,牆身於內側為灰作「萬字不斷」語彙,前方設有香爐造型三足鼎一座,石鼎周遭由人造石欄杆包覆。「頭門」屋身為鋼筋混凝土混合磚構造,單簷歇山頂,後側立面有4根立柱,各有1顆石柱礎,正立面帶點火焰造型的拱門,前方尚立有一對源自清代總鎮官署的石獅子。 「正殿」為單簷歇山屋頂,作翼角升起,單條戧脊上計有仙人走獸4隻。基地背面未作迴廊,將神龕後壁凸出於次間後牆之外。正立面可見臺階五級,有鋼筋混凝土立柱,其底部為仿石作之「鼓鏡(古鏡)」,外顯處之柱、樑接點做法採鋼筋混凝土樑仿作木構造,突出之鋼筋混凝土塊代替斗拱組。正殿後牆亦鑲嵌大理石碑一塊,為1963年(民國五十二年)朱玖瑩提字。「後殿」亦為單簷歇山屋頂,彩繪、門窗、斗栱等做法基本與正殿相同。 「鄭成功文物館」本體為H形平面的兩層樓建築,中央由室外延伸至室內的水池環繞迴廊包圍。正立面於最外側之東西兩翼的南北兩向均使用清水磚面構成,磚上刻十字記號,由兩翼的紅磚面,轉接內縮的梯廳,以大面玻璃開窗構成立面,再使紀念廳所在之中央量體相對突出於梯廳,並設鋼筋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亞字格窗、綠釉花磚構成建築物之主要特徵。 延平郡王祠之正立面東側處有庭園水景,水池平面為金門島造型,池邊有涼亭一座,池上仿石虹橋一座,另有曲橋連結池中島嶼。涼亭為六柱圓亭,鋼筋混凝土構造,有「古鏡」柱礎、「步步錦」之「倒吊楣子」、「欄杆」等元素,涼亭內頂面施以「龍鳳板」天花板,樑枋彩繪被施以「蘇式彩繪」。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2022)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臺南市政府
    建築所有人
    臺南市政府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2213597
  • 主管機關名稱
    臺南市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室內特徵
    「延平郡王祠」為回字型平面,主要空間包括頭門、正殿、後殿及東西廡,其中頭門、正殿、後殿兩側均伸出兩段廊道與東西廡相連,為典型的傳統建築格局。進入頭門後,可見頭門後簷口柱及後楣樑與正殿間之框景關係,為中國建築語彙中「過白」的設計手法。正殿前方廣場呈現非對稱之鋪面,由東廡出來者較靠近正殿,西廡則較靠近頭門。 「正殿」屋身連周遭迴廊共五開間,進深九架。設井口天花板上方以簡單的三角形大樑支承鋼筋混凝土屋面的樑構造。正殿中央參拜位置及神龕前方之天花板高度較周邊高,為藻井做法,於單元天花板的圖樣,中央作「圓光」團龍,四周有「岔角」,井口支條上亦有「毂轤」、「燕尾」等立體圖案。現存彩繪於正殿內側、外簷,基本以「旋子」和「藻頭」搭配「龍錦枋心」,亦有「一整二破」及「一整二破加一路」、「一整二破加二路」之「旋子」圖案。祠內正殿的鄭成功神像為1961年(民國五十年)由雕塑家楊英風塑造。「後殿」中陽為太妃祠,連同寧靖王祠與監國祠共計五間,進深九架,太妃祠的鋼筋混凝土構造、天花板、彩繪等,大體上均與正殿相同。 「鄭成功文物館」本體建築的空間格局採H形平面,位於臺基上的文物館除部分開挖地下室作為儲藏空間,於H形兩翼配置展覽室,中央則配置被迴廊包圍的紀念廳,挑高的紀念廳以頂部由格子樑構成的天花板,室內配置何恆雄雕塑作品〈屈服〉,為整個紀念館的空間核心,藉以彰顯鄭成功擊退荷蘭勢力之「功績」,設置很多牆體阻擋紀念廳,參觀者僅能由一樓迴廊四處露空處,或由二樓迴廊陽臺及兩處露空處俯視雕塑。文物館室內兩支架在水池上方的樓梯均以懸臂板方式施作,梯級版斷面略呈L型,樓梯間頂版採用反樑構造。 紀念廳的「屈服」雕像前方二樓有一堵照壁,稱「花磚牆」,共有三種單元,其中兩種作邊框使用。主要單元全長34公分,厚20公分,但向兩側各再伸出兩段長10公分之塊體,總高為35公分,相鄰花磚間有6公分間隙。廳內除了正門面牆,其他三側牆面均被施以木條裝修。廳內地坪採用蛇紋岩、大理石石版拼貼。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2022)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45-1地號
    2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46地號
    3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47地號
    4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48地號
    5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49地號
    6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51地號
    7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51-1地號
    8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52地號
    9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53地號
    10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54地號
    11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55地號
    12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56地號
    13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659地號
    14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913-919地號
    15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祠段
    920-1地號
  • 緯度
    22.987679807197033
  • 經度
    120.2079636043746
  • 法令依據
    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具歷史文化價值者」之登錄基準規定。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歷史建築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2022)
  • 指定(登錄)理由
    1、延平郡王祠自清領時期沈葆楨奏准建祠為開山王廟,經日治時期改建為開山神社,直至民國52年重建延平郡王祠,其建祠地點均在此地,地理位置的歷史價值深具意義。毗鄰之鄭成功文物館也在民國52年園區整體規劃時,一併設計興建完成,與延平郡王祠有不可分割之關係,且為鄭成功時期歷史文化及文物之展示場所,具紀念鄭成功之意義。 2、祠中珍貴文書豐富,留有沈葆楨建祠奏請書、光緒元年准建祠聖旨及追贈「忠節」諡號諭旨全文等匾額及誥命箱,同時自清領時期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之對聯眾多,極具歷史價值。
  • 開放時間
    鄭成功文物館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延平郡王祠每日08:30至17:3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