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一、「城隍」本是古代神話中守護池的神後來成為祈雨賑災、趨凶除惡、護國保邦及管理亡魂之神,掌管陰陽兩界,深得民眾的信仰和敬服。《禮記. 郊特牲》紀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蜡,蜡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作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終也。葛帶榛杖,喪殺也。蜡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而「天子大蜡八」,指的是古時天子蜡祭所祀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等八神。其中水庸居其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意指天子每年要祭祀的八位神祇中,第七位是城隍,故最初僅天子可以祭拜,城隍塑像供人膜拜,傳說始於三國時代的吳國。而「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被後世認為保留了古辭,成為明初將城隍塑像改為牌位的依據。 二、原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因下店鄉別名「霞城」,而廟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故名「霞城城隍廟」,1821年有一百多名同安人渡海來臺,奉載霞海城隍金身隨行,來臺初期安置於艋舺八甲庄,由陳金絨奉祀,後逐漸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1853年(咸豐三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被打敗的同安人帶著霞海城隍爺來到大稻埕,最初置於陳金絨之子陳浩然的糕餅舖,隨後移居至大稻埕的同安人增多,香火漸盛,陳浩然與同安鄉親共同籌資建廟,1856年興建,1859年臺北霞海城隍廟落成。 三、大稻埕的建街係從艋舺同安人移居後才開始,霞海城隍廟在大稻埕建街之初建廟,成為該地區的主要信仰中心,後來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臺北的經濟發展中心,商人利用廟會促銷商品,將迎神賽會與商業經濟聯結起來,也讓霞海城隍爺的神威遠播,大稻埕街區的繁榮與霞海城隍廟信仰的發展,二者相互關係密切。 四、台北霞海城隍廟奉祀城隍爺、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謝、范將軍、八將、馬使爺與月下老人等等共有600多尊神像,曾經是全臺神像密度最高的廟(僅佔地46坪),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1879年(光緒五年),日治時代曾禁止舉辦廟會與遶境,惟1898年發生瘟疫,為祈神明保佑,才又開禁,繼續迎神鎮煞的活動。其祭典和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流擔任爐主,近40年來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更加入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現在由廟方自籌款項辦理迎神慶祝。 五、臺灣各地亦有多處奉祀城隍老爺,但迎城遶境的時間各地不一,相傳自清代1879年以來,即依循泉州府同安縣祖廟,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依台北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記載,臺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5月6日海內會祭典,5月11日放軍(後來改為5月6日),5月11、12日暗訪,5月13日遶境行列,5月18日收軍。 六、台北霞海城隍廟因大稻埕商業蓬勃發展,於清末、日治時代時已成為全島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除日常祭祀活動中有無數信眾前來上香祈福外,每逢城隍爺聖誕祭典期間(5月6日至18日),往來祝壽的信眾與香客更是熙來攘往,絡繹不絕。期間5月11、12日兩夜由城隍爺部屬八將等,巡視全境暗訪捉拿妖魔,13日中午恭請城隍老爺出巡遶境,這時各種遊藝團體應店家之請,跟隨助興,並彼此爭奇鬥豔,家家戶戶在此期間宴請賓客,演戲助興,全省各地擠滿前來觀賞的信眾與觀光客,使熱鬧達到最高峰。 七、台北霞海城隍每年的暗訪、遶境活動,自清朝末年以來即以盛大熱鬧而受到關注,也是霞海城隍信仰中最主要並最受注目的活動。城隍暗訪的陣頭與排場儀式,雖歷年略有變化,惟至今仍每年重覆例行舉行,與艋舺青山王、新莊大眾爺,並稱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城隍廟每年的遶境活動,吸引無數人潮參觀,熱鬧非凡,為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號稱北臺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以及「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喻。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為主要範圍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0815902號函
2010-07-26 11:22:28.0
級別名稱
民俗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一、 暗訪: (一)暗訪指神明夜間出巡,以探究人間的善惡是非,具有趨除邪惡的作用。台北霞海城隍廟依例在遶境前兩日(農曆5月11、12日)進行暗訪,出巡時只有令牌出巡,城隍爺在廟內坐鎮,出巡特有的排場,以及所營造的氣氛,亦成為一種信仰意象。 (二)早期的暗訪大都由扮飾劍童、印童、文判、武判、牛、馬、山、金、謝、范將軍等開道,停鑼息鼓,默默前進,除上述外,另有日、夜遊巡將軍一起出巡,合為八將。80年代以後有了變化,率隊的是虎爺,接著是童子、然後各個八家將團及及七爺、八爺,後面還有近10個北管子第沿途吹奏樂,最後是爐主及頭家轎等,一路都是鑼鼓喧天,遇有香案祭品的人家,虎爺及八將團的依序向他們回禮,並依法排開陣式,掃除妖孽鬼怪。 (三)近來暗訪仍可見虎爺、引路童子做為前導,七爺(謝將軍)與八爺(范將軍)亦持續參與,八大軒社皆含有此二神將以及文、武判官和陰陽司,使得暗訪氣氛更加肅穆威儀。 (四)暗訪的路線較迎城隍遶境簡約,走彎街拐路,路線歷年均略有變化,但主要的商業街的精華段落,包括南街、中街、中北街(即今日之迪化街一段、二段)均不會錯過。兩天暗訪,將八個軒社抽籤劃分為兩組,即北區與南區,每年暗訪兩日的順序由南、北兩區的軒社輪替,再由軒社所在地規劃路線表,北區取名為「大龍峒路線」,南區取名為「建成區路線」。暗訪隊伍當日下午五時半集合於廟前,向城隍爺領旨(令牌),每一陣頭均進行一段表演後,六時半出發,約深夜一、二點返廟結束。 二、遶境: (一)遶境是對主神所管轄轄境之巡察,也是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城隍聖誕祭典自5月6日之祝壽祭典序幕,以三獻禮做為祝壽禮儀,接著將五營兵放軍至五方鎮守(用草編或紙糊的五間五營做為營頭代表),再依序舉行暗訪、遶境、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 18日的收軍(五營兵將返廟),祭典才結束,其中5月13日迎城隍遶境是整個活動的最高潮。 (二)迎城隍遶境起於1879年(光緒五年),遶鏡隊伍浩浩蕩蕩,主要由各北管軒社以及各地金獅團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陣神將,包括謝、范將軍、文、武判官等;早年的活動出動甚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藝閣等,吸引全省信眾前來觀賞,在「輸人不輸陣」的拚賽心理下,更加狀大陣頭的陣容;光復後雖含廣告的藝閣陣容消失,陣頭比賽不再辦理,八大軒社也有少數軒社停止參加活動,但城隍廟仍儘可能維持與各軒社的互動關係,以維持祭典活動之盛名。 (三)遶境於中午十二時半在重慶北路與民族西路口集合,下午一時出發,沿途大致行經延平北路、迪化街、塔城街、長安西路、承德路一、二段至民生西路口等。 (四)遶境與暗訪時,謝、范將軍的裝扮不同,暗訪時二將均著草鞋,謝將軍背著雨傘,右手拿火籤,左手拿鎖鍊或釘棍;范將軍背著包袱(內有換洗衣服及少許鹹光餅),左手拿著虎頭牌(寫著善惡分明或賞善罰惡),右手拿鎖鍊。由於城隍爺是白晝遶境,所以謝、范將軍的裝扮異於暗訪,不需背著雨傘與包袱,手中也不需持鎖鍊或釘棍,改成右手持羽扇,左手拿手絹,二將足皆著靴。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2.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保存者/保存團體
台北霞海城隍廟
指定(登錄)理由
1.霞海城隍祭典可追溯至光緒五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除日據時代曾中斷外,現仍每年如期舉行。 2.可以見證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移民臺北、經歷歷史事件(頂下郊拼械鬥)、遷居大稻埕及早期開發臺北之歷史。 3.五月十三迎城隍是大稻埕重要信仰圈活動,也是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暗訪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之一,遶境號稱北臺第一,有「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4.具有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典範性等特色,且保存團體適任保護工作,值得登錄保存。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