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花蓮縣豐濱鄉豐濱部落阿美族傳統製陶

台灣原住民族中至今仍保有傳統製陶技術者,僅存阿美族與雅美族。在與漢人大量交易日常生活器皿之前,陶器在阿美族人日常生活中廣泛的被使用。依器皿的用途分類,包括水壺、飯鍋、飯碗、陶甗、酒杯、酒瓶、祭器等。由於陶土的地理分佈,東海岸的阿美族社會形成了太巴塱、豐濱部落等製陶中心。在鐵鋁鍋不易取得的年代,豐濱部落每年於五月集體製陶一次,幾乎每戶有一位婦女,每人製作二、三十個不等,以供自用。阿美族傳統陶質感樸實,其主要特色為以手捏塑、不用陶車,不上釉;雙手捏塑製陶初胚,以卵石與木拍拍打成形,再修飾使陶器表面具光澤,以天然柴薪做窯、露天燒製而成,製陶過程並伴隨著相關的儀式行為與禁忌。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花蓮縣
    豐濱鄉
    貓公部落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80209620A號
    2009-12-09 16:10:57.0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1


    種類名稱
    風俗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阿美族傳統陶質感樸質,其主要特色為以手捏塑、不用陶車,不上釉、而以手沾水,單以摩工使陶器表面具光澤,不設窯、露天燒製而成。製陶程序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採土: 貓公部落採土區域位於部落公墓旁之田埂黃土。土質結構由火成岩與沙質土風化堆積而成,此種土質為良好的製陶黏土,經低溫速燒後不易龜裂。採土前須舉行祭儀,祈求採到好的陶土。 2.鏈土:將採來的土以手工剔除雜質後,至於草席或臼中以木杵搗打約二十分鐘,並不斷和水進去增加黏性。鏈土前也會以酒作祭。 3.製胚:先切下所需泥塊,予以塑形。自河床檢拾卵石作為墊石,ㄧ手持卵石墊住陶土,ㄧ手持木製拍板拍打塑形。陶土置於陶磐上拍打,易於旋轉。塑形後雙手濡水將陶胚表面摩光。陶胚製作完成後置於室內陰乾四、五日或半個月,視陰乾狀態而定。 4.燒陶:在陶胚完全陰乾後,選擇乾燥的日子燒陶。燒陶地點選擇溪埔或空曠地,以稻草、茅草、菅草、稻穀為燃料,陶胚置於其上,覆以乾材草枝,再覆以殼穀,即可點火。點火前舉行祭儀,驅趕惡魔,使燒成的陶器不至於龜裂。昔時,為免於龜裂,製陶期間製陶者嚴守不與丈夫同床的禁忌。悶燒需24小時時間,守窯者需控制火勢以及維持火堆繼續燃燒。
  •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阿美族


    類別名稱
    原住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花蓮縣花蓮市文復路6號2樓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8227121#325
  • 主管機關名稱
    花蓮縣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花蓮縣政府
  • 主辦單位-地址
    花蓮縣豐濱鄉豐濱部落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4、6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Alike工作室、莊阿妹(歿)、莊江玉、蔡娟綱、鍾秋香、蔡桂美、莊利心、蔡明碧
  • 指定(登錄)理由
    1.台灣之史前時代出土遺物中,陶片為最大宗,其數量驚人且形制繁多,然而目前各族群中僅存阿美族與雅美族二族仍傳承古法製陶。阿美族依循傳統技法所製陶器,其器型純樸優美,具傳統性與文化性。 2.Alike工作室之成員為阿美族傳統製陶中保存製法最為完整者,宜予以登錄,以免技法失傳。
  •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