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布袋戲

布袋戲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是結合了福州雕刻(戲台、木偶頭)、泉州刺繡(戲服)以及泉、潮州一帶民間音樂(南管),而成為戲台、行頭、配樂具備的地方戲劇。一般說法都認為其起源於清嘉慶以前之閩南地區,至十九世紀中期分別從泉州、漳州、潮州等地直接傳來台灣。 掌中戲傳入台灣後所發展出來的流派,若以樂調、詞調、戲路來分,大致可分為南管、北管(又分西皮與福祿兩系)、潮調三派。日治時代,掌中戲班紛紛將歷史故事、章回小說、民俗演藝改編為劇目。 戰後的台灣,紛紛由野台戲轉為內台戲,各地都有專門供布袋戲團演出的戲院,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與刺激性,在人物及武功技藝上,不斷塑造超能力與玄奇效果,於是武打劍俠戲變成了金光戲。而為了吸引觀眾更採用武俠小說或自編劇本推出天馬行空的劇情,配合現代化的燈光、絢爛的爆破技巧,更改用較賦旋律性的歌曲音樂及具有強烈震憾效果的西洋音樂。 民國58年黃俊雄進入台視公司,以《雲州大儒俠》播出四、五百多集而風靡全台,後來因推行國語及妨礙工商作息的政令影響而停播。九○年代的霹靂、天宇等電視多媒體布袋戲運用電腦動畫演出的超想像空間,滿足了時下青年學子追求科幻刺激的感官需求。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雲林縣
虎尾鎮
林森路二段466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82402593號
2009-11-24 18:25:24.0
公告登錄本縣「布袋戲」為本縣「傳統藝術」
指定/登錄
會授資籌三字第10030064432號
2011-08-25 00:57:06.00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變更/修正
府文資二字第1103813298B號
2021-07-08 00:00:00.0
本府原指定公告之「布袋戲」為本縣「傳統藝術」,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11條規定,重新登錄其文化資產類別名稱為「傳統表演藝術」,並廢止原公告之「傳統藝術」名稱。
指定/登錄
府文資二字第1083813391B號
2019-11-21 16:46:52.823
公告登錄「林宗男昇平五洲園」為本縣「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保存者為「林宗男」
變更/修正
府文資二字第1103810225B號
2021-04-30 16:49:33.445
本府原登錄「林宗男昇平五洲園」為本縣傳統表演藝術並認定「林宗男」為保存者,重新更正為本縣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新增「林宗男」為保存者,並公告補充新增認定理由及其法令依據,及廢止原公告之「林宗男昇平五洲園」名稱。
級別名稱
傳統表演藝術
種類
種類代碼
E2.1


種類名稱
戲曲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雲林縣斗六巿雲林路二段310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5523211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觀光處
所屬主管機關
雲林縣政府
評定基準
藝術性:具有藝術價值者/特殊性:構成傳統藝術之特殊藝能表現,其技法優秀者/地方性:傳統藝術領域有價值與地位,並具有地方色彩或流派特色顯著者
法令依據
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 條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6條規定辦理。
保存者/保存團體
黃俊雄、林宗男
指定(登錄)理由
(一)開創電視布袋戲風潮及指標性。 (二)藝師仍能演出具體呈現技藝,具全國性知名度,技藝精湛,五音分明,口白生動,用詞典雅,漢學基礎深厚,為台灣布袋戲代表性藝師。 (三)表演藝術多角度發展,技法優秀,對偶戲之改良創新具突破之精神,對偶戲之投注與傳承的關心不遺餘力,具文化及藝術價值。 (四)有關服飾方面能表現原有古色古香之特色性。 (五)口白特殊、具相當深厚文化素養,值得保存,建議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及重要保存者。
代表圖像來源
雲林縣政府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福佬


類別名稱
漢民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