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是結合了福州雕刻(戲台、木偶頭)、泉州刺繡(戲服)以及泉、潮州一帶民間音樂(南管),而成為戲台、行頭、配樂具備的地方戲劇。一般說法都認為其起源於清嘉慶以前之閩南地區,至十九世紀中期分別從泉州、漳州、潮州等地直接傳來台灣。 掌中戲傳入台灣後所發展出來的流派,若以樂調、詞調、戲路來分,大致可分為南管、北管(又分西皮與福祿兩系)、潮調三派。日治時代,掌中戲班紛紛將歷史故事、章回小說、民俗演藝改編為劇目。 戰後的台灣,紛紛由野台戲轉為內台戲,各地都有專門供布袋戲團演出的戲院,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與刺激性,在人物及武功技藝上,不斷塑造超能力與玄奇效果,於是武打劍俠戲變成了金光戲。而為了吸引觀眾更採用武俠小說或自編劇本推出天馬行空的劇情,配合現代化的燈光、絢爛的爆破技巧,更改用較賦旋律性的歌曲音樂及具有強烈震憾效果的西洋音樂。 民國58年黃俊雄進入台視公司,以《雲州大儒俠》播出四、五百多集而風靡全台,後來因推行國語及妨礙工商作息的政令影響而停播。九○年代的霹靂、天宇等電視多媒體布袋戲運用電腦動畫演出的超想像空間,滿足了時下青年學子追求科幻刺激的感官需求。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