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

北頭洋位於臺南市佳里區的海澄里,屬於西拉雅族蕭壠社的一個支社。據荷蘭時期文獻記載,蕭壠社是一個人口高達2000左右的大社,荷蘭東印度公司曾經在此設立台灣第一所大學「神學院」北頭洋位於佳里市區西北角郊區,長期以來民間說法「北頭」是平埔古語,意思是「巫女」之稱,與台北凱達格蘭族的「北投」同意,「洋」是一片平坦適合人畜生活放牧之地。 北頭洋是個由數個「飛沙崙」所包圍起來的小部落,公廨位於部落西側的飛沙崙仔腳。據當地耆老表示,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之前北頭洋是沒有公廨的,部落裡頭幾戶還祭拜著阿立祖祀壺的族人,在家庭院旁蓋茅草小屋供俸阿立祖矸、壺,或是將祀壺置於正廳屋後祭拜,再根據1962年(民國五十一年)劉斌雄調查資料顯示,早期北頭洋族人祀奉阿立祖的尚有5戶。 後來在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時,族人楊江山家中供奉神明「觀音佛祖」降乩指示,要將部落裡祀壺家戶家中的阿立祖矸集中一處來祭拜,於是在楊永上、施朝泉等人的奔走下,將當時6戶人家的祀壺請到楊江山家中的草寮供奉,於是形成了北頭洋的第一代公廨,第一代公廨是茅草竹屋,不堪風雨摧殘,多次重建,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入贅北頭洋的周姓村民家中「私佛仔」觀音佛祖降乩指示,要重建公廨,並從楊江山家中遷建於現址,建築形式變成水泥磚造瓦片的漢人有應公廟模樣。而且觀音佛祖還幫公廨取了個漢人信仰宮廟的名字「立長宮」,據說是以「阿立祖源遠流長」之意來命名的。立長宮建成後,邀請當年寫〈阿立祖與飛蕃墓〉文章的吳新榮醫生為其楹門題詞:橫批「北頭洋開基蕭壠社」,楹聯「一口檳榔祭阿立祖,千壺醇酒念先住民」。 北頭洋的夜祭是從1999年(民國八十八年)開始「恢復」舉辦,之前是否有舉辦過夜祭,在耆老口訪及文獻上都未能找到紀錄。 當年會舉辦夜祭活動,完全是由時任立法委員的蘇煥智推動下所促成的,整個祭典儀式在起初的兩年(1999-2000)北頭洋的夜祭儀式完全由吉貝耍的Inbs(尪姨)李仁記來執行,牽曲的部分則由吉貝耍的曲師段麗柳前來教導北頭洋的社區媽媽們牽唱,1999年(民國八十八年)就由當地人所組成的婦女牽曲團在夜祭中執行「敬神牽曲」儀式。2001年(民國九十年)北頭洋族人完全接手祭典工作,當年整個祭典儀式基本上還是照著吉貝耍模式進行:點豬、敬酒、過火、覆布、翻豬,然後牽曲的步驟進行,2008年(民國九十七年)黃先柱因中風無法再為阿立祖服務,夜祭主持儀式工作由他的兒子黃榮豐接任,這一年起,北頭洋的夜祭儀式又有新的轉變,與1999年(民國八十八年)李仁記及2001-2007年(民國九十年至九十六年)黃先柱的儀式處理方式、內容有所不同。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佳里區
    北頭洋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80242427號
    2009-10-08 15:29:25.0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農曆3/28晚臨時公廨前擺設祭品→迎阿立祖矸至夜祭臨時公廨→夜祭請神→點豬、過火、覆布→拜豬還願敬酒→農曆3/29凌晨 翻豬、收豬→牽曲敬神→農曆3/29早上信徒、契子拜阿立祖牽曲敬神。 北頭洋牽曲的曲調、內容,完全傳承至吉貝耍,這段牽曲新調吉貝耍是學自頭社的,所以牽曲的意涵與內容則跟頭社相同,不能任意牽唱。北頭洋部落在夜祭前3-4週前,由阿立祖指示哪一天可以開始練習牽曲,依照其指示開始牽唱,祭典完也沒嚴格規定不能吟唱,牽曲團圍成圓圈後,祭典助手將插著七片甘蔗葉並裝著水的向缸抬至舞圈中心,祭司站立在其中進行牽曲前的祭拜儀式,他雙手高舉向天,然後呼喊數聲不明語句,再含米酒朝天噴灑數口,完成「牽曲」請神儀式。 北頭洋牽曲團的族服也是師承自吉貝耍,只是為了與吉貝耍有所區分,他們的牽曲頭巾、腰帶是採用橘色系布料,但近年來北頭洋牽曲團已經不綁頭巾,直接在頭上戴上花環而已。由於北頭洋本身是小部落,人口稀少,所以在牽曲婦女的參與上必須借重鄰近社區的土風舞團成員,所以也形成漢人跳原住民傳統舞蹈為阿立祖祝壽的有趣現象。 北頭洋人認為農曆3月29日是阿立祖的千秋日,部落的族人一大早就準備了祭品前來祭拜阿立祖,傳統祭品一定要有檳榔、米酒、粽子,也可以依個人誠意準備三牲或四果,但是這裡不燒金紙、線香。鄰近的番仔寮、頂廍、下廍、七股城仔內、後港的聚落漢人也會前來祭拜,耆老表示早年生活醫療環境不佳,大家相當依賴民俗療法,北頭洋阿立祖的壺中水醫治不少人的病,口耳相傳下附近村莊的人不分族群前來乞求阿立祖神水保平安去病痛,因此成為阿立祖的信徒,促成了北頭洋附近漢人也融入西拉雅族的信仰圈中。 這裡還有著一個相當漢民俗的習俗儀式,就是「給神明當契子」的民俗活動。北頭洋阿立祖收契子的習俗是何時開始,已經不可考,有上述困擾的父母,找上阿立祖幫忙,只要帶著小孩來到北頭洋公廨,準備牲禮、檳榔、米酒向阿立祖敬拜,再由部落裡「好嘴舌」的長輩擔任主持人來進行儀式即可,經過簡單的儀式,小孩子就成為阿立祖的契子了。日後這個孩子,每年農曆3月29日必須要來拜阿立祖,娶妻生子也要備妥牲禮、檳榔、米酒、粽子等祭品回來北頭洋公廨,答謝阿立祖的照顧成全。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原住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無形文化資產組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2213597
  • 主管機關名稱
    臺南市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主辦單位-地址
    臺南市佳里區海澄里66之1號
  • 主辦單位-聯絡人
    楊振爚
  • 主辦單位-聯絡電話
    06-7238661
  • 主辦單位-名稱
    臺南市蕭壠社北頭洋發展協會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1.<<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3、4、5款 2.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6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台南縣蕭壠社北頭洋發展協會、吉貝耍文史工作室、頭社太上龍頭忠義廟管理委員會
  • 指定(登錄)理由
    1. 1999年恢復舉辦夜祭,找回失落的歷史記憶,並延續祭祀活動已10年,顯現該文化復振成果,值得列入保存。 2. 透過夜祭的過程,讓北頭洋的平埔族能夠找到自我認同,每年如期舉行,已具延續性。 3. 部落居民於阿立祖生日進行「三向禮」以及「收契子」,具有北頭洋平埔生活文化的特殊價值。 4. 夜祭形式恢復蕭壠社祭典模式,庄民祭祀、契子信仰具傳統性及在地特色之民俗信仰。
  •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