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

「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為台灣日治時代1920年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設計監造,並由日籍、台籍技術人員與勞工共同建設的水利設施,現由「嘉南農田水利會」負責營運管理。「烏山頭水庫」跨台南市官田區、六甲區,水壩由世間少見之「半水利填充法」建造而成,蓄水量高達154,158,000立方公尺,為當時東亞第一、世界第三,另有攔水壩、出水口、溢洪道、殉工碑、八田與一銅像與夫婦墓園、八田技師紀念室、取水道、分歧工作站、火車頭、平壓塔、吊橋、天壇、辯天島、香榭大道等設施或景點,過去並以舊南瀛勝景「珊瑚飛瀑」聞名,水庫一度於1979年因大旱乾枯,現皆正常儲水運作。「嘉南大圳水利系統」聯結中部濁水溪與南部曾文溪兩大流系,灌溉範圍橫跨雲嘉南地區,搭配「三年輪灌制度」大幅增加嘉南平原的水田數量以及稻米收穫量,形成許多農業社群與聚落,其中主要的灌溉大支線為「南幹線」(經官田溪、曾文溪)、「北幹線」(經急水溪、八掌溪、朴子溪、北港溪)以及「濁幹線」(連接濁水溪),其下再接小支線,灌溉渠道沿線設有多處工作站,另有排水路、防水堤防、防潮堤等設施。

基本資訊

  • 現狀
      目前運作良好,88水災後,曾支援受泥沙淤積影響的曾文與南化水庫。   西口小瑞士部份新建了水力發電廠,其後續對於該地景觀之影響須加以評估。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烏山頭水庫位於台南市官田區及六甲區,灌溉設施的主要輸水幹線位於官田區、六甲區、柳營區、東山區、後壁區、白河區等地,灌溉範圍可達雲嘉南地區。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80238254A號
    2009-10-05 14:01:54.0
  • 級別名稱
    文化景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嘉南農田水利會
  • 內容與範圍
      包含蓄水池(烏山頭水庫)、導水線、主要輸水幹線(南北幹線分歧處位於官田區湖山里)、支線、排水設施及其他等。東以烏山頭水庫為界,向西延伸至台灣海峽。
  • 特徵
    1. 貯水池─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主要之貯水池為截斷原官田溪所成的烏山頭水庫(亦稱珊瑚潭),位於官田區嘉南里,最初由嘉南大圳水利組合興建,現由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設計蓄水容量為154,158,000立方公尺,1986年測量之蓄水容量為83,750,000立方公尺,淤積量70,408,000立方公尺。主要設施包含堰壩、溢洪道、取水口(舊取水口)、出水口等。近年來增加其他遊憩設施,如吊橋、國民旅舍(珊瑚潭劍橋旅館)、露營區、親水公園等設施。 2. 攔水壩:主要攔水壩係特殊的「水力淤填式土壩」(亦稱射水式土壩),興建過程中以水柱噴射,長1257米,高57米,壩體建成時為該類壩體當中,東亞第一、世界第三之水壩。壩頂寬9公尺,底部寬303公尺,取自大內曾文溪底石礫、沙土混合物,放置於壩址兩側,以強力水流沖洗,使大石留置,細微土壤流向中央形成土壩。 3. 出水口:位於烏山頭水庫下方,為控制出水流量之設施,共有四孔洞可供出水,並依需要調節,沿輸水道至分歧工作站,才區分為南幹線與北幹線。由於出水量大時,會有壯觀之水花,與大量的水霧,形成在該地特殊的景觀「珊瑚飛泉」。在輸水道上有鋼製拱橋一座,可在此回望出水口洶湧之噴水景況。 4. 溢洪道:位於攔水壩之南方,為鋼筋混凝土所構成之堤堰,溢洪道頂端建有欄擋大型漂浮物之孔洞,而自頂端順坡而下的排洪道,形成壯觀的人工設施。在溢洪道上方橫跨有新建之吊橋,可完整觀賞此一巨大的人工水利景觀。 5. 殉工碑:位於烏山頭水庫內堤堰工作站旁,為紀念興建時共134位殉職人員,1930年(昭和5年)完工時建立之殉工埤。殉工碑立於一卵石砌之梯型基座,本身為略呈方柱形,上刻有「殉工碑」,下方則以金屬板刻有由八田與一所書碑文,及殉工人員名冊,為紀念該工程艱苦過程之重要紀念物。 6. 八田與一紀念室:位於烏山頭水庫出水口上方,為簡單的一層樓房舍,內部陳列有八田與一相關文物,包括衣物、文書、手稿等,並有興建過程中之照片。 7. 八田與一墓:位於烏山頭水庫堤堰北方,為一日式墓園,墓園位於一土丘之上,種有草坪,周邊則有樹木圍繞,旁則有後人所贈之日式石燈籠,在土丘前方有一八田與一坐姿銅像,後方則為石碑刻有八田與一及妻子末代樹之墓。由於感念設計者八田與一對於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的貢獻,嘉南農田水利會每年於5月8日八田與一忌日當天,均在烏山頭水庫邊八田與一及其妻子外代樹墓園,舉辦追悼會。由八田夫婦生前常去參拜之赤山龍湖巖尼僧誦經,一同參加者有許多為當地農民。八田與一之子─八田晃夫多年來均親自出席追悼會,形成該地重要的祭祀活動,然八田晃夫先生已於2006年祭典完返回日本後去世。 8. 取水道與分歧工作站:從烏山頭出水口向西,為主要之取水道,連結水庫與水圳。取水道寬40餘米,長約2公里,並以地下箱涵與平面道路交叉。取水道端點為分歧工作站,該處具有巨形水門兩處,分別控制嘉南大圳北幹線與南幹線之出水流量。水門為二層樓高之構造物,上方為控制機房,下有三個水閘門,控制水流量,與取水道、南幹線與北幹線,形成壯觀的水利設施景觀。旁為嘉南農田水利會分歧工作站,為二層樓鋼筋混凝土造房舍,主要目的即在於控制分歧水門之流量,並負擔當地雨量、蒸發量量測之功能。 9. 曾文溪橋:為橫跨曾文溪之渡槽,原始設計可能具有輸水與通路兩用。基礎為鋼筋混凝土柱礎,上接鋼板渡槽,渡槽外並有鋼樑輔助支撐;最上面則為橋面,左右兩側有磚造欄杆外覆水泥粉刷,部分粉刷因風化脫落,橋面因鮮有人使用而長滿雜草。橋兩側連接嘉南大圳南幹線,因輸水坡度之需要,輸水線之高度較週邊地勢為高,形成壟起於地面之輸水設施。 10. 西口:位於冬山區南勢里與六甲區交界處,是烏山頭水庫為從曾文溪右岸取水,經過長約4公里的隧道的出水口;在嘉南農田水利會西口工作站前,興建有土堰堤,並將水以隧道豎坑方式導引至下方的出水口,在過去形成了水流漩渦以及出水口的磅薄水氣。土堰堤西側可通行至下方,堰堤上以長滿翠綠草皮。(土堰堤長110公尺,頂寬6公 尺,溢流工入口徑16.3公尺。 11. 隧道:馬蹄型4.55公尺x 4.55公尺、長160.60公尺。)由於自隧道口至豎坑水流平緩,兩岸均為茂密樹林,風景優美,有小瑞士之稱。在岸上有1947年所建「嘉南大圳新建堰堤碑記」。 12. 龜重溪渡槽:為嘉南大圳北幹線第一個渡槽,位於東山區與柳營區交界之龜重溪上,共四組橋墩為鋼筋混凝土造,渡槽部分全為為鋼製,外有輔助支撐的鋼架結構,全部並被塗為深藍色。原始設計可能並未預備讓人通行,現況則增加了中央的通行鐵製通道,僅容人行走。在龜重溪南岸部分設置有水閘門、溢流閘口、疏水道等設施,提供在必要時可以宣洩洪水,確保渡槽安全。由於渡槽寬度必然小於幹線,形成水流在進入渡槽過程時,流速增加。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五巷一號3F
  • 主管機關單位
    有形文化資產組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2213569、06-2213597、06-2210750、06-2217052
  • 主管機關名稱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評定基準
    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具罕見性
  • 關連的項目
    歷史沿革:嘉南大圳為日治時期(1895-1945)台灣大型水利工程之代表,攔水築壩並建立相關引水導水輸水設施。自1920年(大正9年)開工至1930年(昭和5年)完工。興建當中動用日本在台灣一半之年度預算支援,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並為當時台灣兩大事業。
  • 緯度
    23.205555
  • 經度
    120.39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3條、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
  • 指定(登錄)理由
    1. 烏山頭水庫設置與運用,對臺灣經濟發展有重大益處,尤對嘉南地區之農業、生態及社會具有莫大影響,是人類與自然互動的珍貴成果。 2. 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灌溉系統表徵1920年代傑出的水利工程成就,其工法世界少見,規模宏大,且與時俱進,完全跟進時代與社會需求,展現文化景觀的真實意義。 3. 水庫本身充滿開發歷程之痕跡,具體呈現於水庫內各景點,尤以古水道、大壩更為珍貴。 4. 嘉南大圳灌溉系統綿延嘉南平原,錯綜複雜,屬世界級文化地景,不可多得。
  • 代表圖像來源
    98.11.28 洪婉萱攝影
  • 特殊價值
      嘉南大圳灌溉系統,是利用天然地理條件,與人工設施所創造的水利灌溉系統,改變區域內農業生產環境。嘉南大圳之烏山頭貯水池,截斷官田溪設置水壩蓄水,並以總長16000餘公里之給水、排水渠道,提供嘉南平原地區良好的灌溉水源,改善了區域內原有之農業環境,亦改變原有之社會結構。初始輸水幹線,均位於台南市官田區、六甲區等地,並向西延伸至麻豆、下營、及北門區,涵蓋面積廣泛,且自1930年完成以來,即運作至今。   烏山頭水庫本身也成為新創造出的湖面與工程景觀,成為台南市境內重要的風景與觀光區域。烏山頭水庫因蜿蜒曲折的湖岸,就像是一株碧綠的珊瑚礁,因而又名為珊瑚潭;配合灌溉時排放出水,出水口大量水流宣洩,形成「珊瑚飛泉」。   為興建、管理、維護該灌溉系統所成立之嘉南農田水利會(原嘉南大圳水利組合),所形成的社群影響農村社會。嘉南農田水利會(原嘉南大圳水利組合)成立後,除了相關硬體設施外,也藉由水利小組、小組長等組織系統,形成龐大而綿密的社群,並且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結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