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門鹽場建物群及週邊古鹽田

北門鹽場,位於急水溪口之南,三寮灣溪以北,轄區包含王爺港鹽田、蚵寮鹽田、洲北鹽田、中洲鹽田、井仔腳鹽田,總開曬面積達373.18公頃。 今洲北鹽田為第三代鹽田,第一代位於今臺南市永康區洲仔尾,為創立於鄭氏時期的洲仔尾鹽田。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遷移至諸羅縣安定里含西港西邊,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鹽民從第二代洲北場遷移至此,是北門鹽場第二古老的鹽田,當地人稱之為「舊埕鹽田」。 至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劉銘傳在臺北府城開辦「全臺鹽務總局」,臺灣的鹽務進入「官銷式專賣」階段。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日本接管臺灣後,於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三月設置「臺灣鹽務局」,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六月,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成立,將鹽務局出張所改為各支局出張所,而北門出張所於1923年(大正十二年)8月21日築成,是日治時期北門地區鹽務機構最後設置的單位。 1936年(昭和十一年)9月15日粉碎洗滌鹽工廠竣工,此階段的配置即位於北門出張所南側(歷史建築登錄範圍),陸續亦有擴建工程。1937年(昭和十二年)後,日人為充實軍事力量,於布袋、七股、烏樹林開闢大量工業鹽田,建設以苦滷為原料之化工廠。 戰後的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經管臺灣鹽政與鹽業,1976年(民國六十五年)鹽稅取消,1982年(民國七十一年)開始推動全面機械化,2001年(民國九十年)人工鹽田停曬,機械化鹽灘也在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走入歷史,臺鹽轉型為民營的「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民國九十二年)12月24日,以發展臺南縣濱海鄉鎮之觀光為務,北門出張所(即北門鹽場辦公廳舍)改為雲嘉南管理處,以北門洲北場為主要經營區塊,2006年至2007年(民國九十五至民國九十六年)間先是興建停車場、景觀涼亭、環湖步道等設施,2008年(民國九十七年)完成七星鹽堆,部分鹽田設計為復育鹽田。 2009年(民國九十八年)8月24日,臺南縣政府將包含雲嘉南管理處行政區在內的舊北門鹽場與洗滌鹽工廠登錄為歷史建築,定名為「北門鹽場建物群及週邊古鹽田」。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北門區
    北門區舊埕里105號;北門區北門里20鄰舊埕100、102、104、105、106、106之1號;北門區北門里21鄰舊埕(位於雲嘉南風管處旁)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80199845A號
    2009-08-24 00:00:00.0
  • 種類
    種類代碼
    A99


    種類名稱
    其他設施


    其他說明
    建物群及鹽田


  • 外觀特徵
    本體建築可分北門出張所、北門洗滌鹽工場及轉運站。 「北門出張所」同時混合和洋兩種建築樣式,主建築構造為日式木構造,兩棟建築以「渡廊」連接。出張所係以鋼筋混凝土台基為主,建築物本體外圍作45公分的混凝土犬走,牆身以紅磚疊砌,外牆雨淋板形式採用英式下見板張、簓子下見板張以及南京下見板三種。門窗大致保留大正時期重建的原貌。 辦公室(原事務室)屋面作入母屋形式,南北二側博風板作採光窗,附屬空間作二坡水屋面,皆為水泥瓦。辦公室的車寄作磨石子地坪,窗戶為上下開窗,檐口下設通氣口。附屬空間西向立面原為開放式的廊道,約於1961年(民國五十年)新增板牆。1931年(昭和六年)增建的製鹽者休息室則緊靠事務室南面外牆作單坡屋面。 倉庫(原試驗室)為二坡水屋面,為銅瓦,東西兩側作博風板。台基為混凝土構造,建築量體外作約45公分的混凝土犬走,現況東側因增築遮雨棚,犬走上已覆蓋P.C.地坪。牆身為真壁構造,外牆作雨淋板,牆基砌85公分紅磚,以水泥漆飾面。倉庫西向右側的門則更改為窗戶,窗戶保存原有樣式,上方作軒,外側則加作鐵窗。 「北門洗滌鹽工場及轉運站」建築群包含粉碎洗滌鹽工場、事務所、製品倉庫等,亦有附屬建築之儲水槽、地磅室等。 工場整體為一層木造建築,東北側有原料置場,東南側即製品倉庫(原第一號倉庫、第二號倉庫)。興建初期為切妻式(四坡水)屋頂,用瓦為野澤式A號及B號波形石綿瓦,腰壁為磚造,建築周圍設有落水管。1976年(民國六十五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造基礎的加強磚造,為原料運輸將東北端之牆面改建入口槽與風雨棚,配電室則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造。洗滌鹽工場之屋面中央亦增通氣窗扇。 事務室(辦公室、辦公廳)及附屬建築位於洗滌鹽工場正立面之西側,為一層日式木造建築,屋頂為切妻式(二坡水),屋頂為野澤B號波形石綿瓦,為雨淋板(橫板下見板)外牆,廊下側為真壁式(編竹夾泥牆),腰壁則為羽木板及磚造,建築周圍設有落水管及雨落溝。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國有財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2213597
  • 主管機關名稱
    臺南市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室內特徵
    「北門出張所」在整體建築樣式上,主空間為洋館、服務空間為和館,屋架部份在主空間採用洋式小屋中的對束小屋,服務空間採用和小屋。 出張所室內原為P.C.地坪,約於1981年(民國七十年)地坪改作磁磚,較原地坪增高約3公分。附屬空間為P.C.地坪,廁所位置則為洗石子地坪。內牆亦為真壁,表面作白灰壁,真壁內皆作「軸組」,廁所內牆局部作洗石子與磁磚,研判應係1938年(昭和十三年)改建所致,下方作通氣窗。 事務室主構架作四組中柱式桁架,各組屋架間以「小屋筋」拉繫。室內作木板天花,並作線腳。附屬空間作六組洋小屋桁架,儲藏室仍保留原始天花,廚房、廁所則不作天花。 倉庫(原試驗室)採用洋小屋的真束小屋,主要特色為在小屋良窳和張間增加釣桿或挾釣木,可以降低小屋梁之使用斷面,即屋架作三組中柱式桁架,各組屋架間以小屋筋拉繫。室內原為P.C.地坪,後曾更改為磨石子鋪面。 「北門洗滌鹽工場」興建初期的屋架即西式木構架之正同柱式桁架,牆體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為佛萊明式砌法,在日治時期較為罕見。1987年(民國七十六年)5月,洗滌鹽工場內的中央之木柱改建為鋼樑與鋼筋混凝土柱。 製品倉庫(第一號鹽倉、一號倉庫)為西式木構架,腰壁為連續磚作基礎,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將獨立的倉庫空間以增設鋼筋混凝土樑、柱結合一起,現增建空間拆除改建為北門遊客中心。 事務室(辦公室、辦公廳)整體屋架為西式木構架之正同柱式桁架,牆體為編竹夾泥牆構造,是傳統日式的真壁造作法。附屬建築空間則有宿直室、物置、食堂、修理場、便所、葺御廊下及渡廊下。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臺南市
    北門區
    舊埕段
    97地號
    2
    臺南市
    北門區
    舊埕段
    548地號
    3
    臺南市
    北門區
    保吉段
    941地號
  • 緯度
    23.2688396721949
  • 經度
    120.124389980535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歷史建築北門出張所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11)、歷史建築北門洗滌鹽工廠建築群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2011)
  • 指定(登錄)理由
    1.台灣鹽業的歷史脈絡可以從北門鹽場及其週邊相關建物,包括北門出張所、洗滌鹽工場、舊埕鹽田等,可以看出當時台南鹽的生產狀況。 2.出張所之建物型態,足以彰顯時代建築技術;洗滌鹽工廠及轉運站具有反映鹽業產業史的價值;洲北鹽田各項曬鹽設施,系統完整,足以表現曬鹽歷史。 3.此日治建物保存良好,為台灣專賣事業之重要證據,具特殊歷史意義。
  • 網站名稱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開放時間
    北門出張所 星期一~星期五:08:30–17:30星期六、日:休息 北門鹽場 星期一~星期日:09:00 – 17:00 北門洗滌鹽觀光工場 星期一~星期日:08:30 – 17:3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