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民俗形成歷史、變遷史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歷史悠久,由新竹縣、桃園市、新竹市等3縣市20鄉鎮市區組成15大庄輪值主辦,反映北臺灣客家社群組織與歷史文化。 祭典緣起自乾隆五十一(1786)年彰化爆發林爽文事件,同年攻陷淡水廳(竹塹城),逼近六張犁庄。六家地區的重要墾首林先坤,聯合陳資雲、劉朝珍等率鄉民抗敵,即所謂義民軍。義民軍在與林爽文部對抗過程中,犧牲兩百餘人,班師時以牛車沿途遍拾有黑布圈為記的忠骸,原先預備歸葬大窩口(今湖口),但車過鳳山溪抵今日新埔枋寮後,牛隻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取決,確認為先烈已自擇葬地,遂徵得地主同意,合葬於此,即日後義民塚。 其後清朝廷賜「褒忠」,林先坤等人召集仕紳提議建廟以崇祀,於乾隆五十五(1790)年落成,稱褒忠亭,此即義民廟之創始。其後同治元年(1862),中部戴潮春事起,義民軍二度出征,犧牲者百餘人又歸葬於此,是為附塚。 民俗相關人物及歷史事件 義民廟祭祀原由林先坤、劉朝珍等家族辦理,至道光十五(1835)年義民廟祭祀負責人始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建立了桃、竹、苗地區之客家人共同參與義民廟之祭典活動,最後擴充成15大聯庄之祭典活動。 祭典於每年農曆7月17-20日舉行,包含: 1.奉飯:迎請義民爺之後,輪值祭典區各鄰里依排定次序進行一個月(以上)的奉飯,即對義民爺進呈家常飯菜、茶酒、甜點等。 2.公量:即輪值祭典區的「神豬賽重」和「羊角競長」比賽,展現信眾敬神虔誠;公量人員通常於中元祭典前數日分數組同時進行磅量,排名次後於7/20送至褒忠亭義民廟獻午供。 3.釋教科儀:7/18法師團「彩結華壇」、安置斗燈後,7/19子時至7/20依序進行二朝法會。 4放水燈:7/19午後於鳳山溪畔舉行,由法師團唸誦「放水燈科儀」及燃放水燈文表,之後於鳳山溪水域施放水燈,招引水中孤魂上岸接受普施超度。 5天廚正供:午前於廟內先舉行「三獻禮」,上方廣場擺設林先坤其派下、戴元玖其派下所奉獻的神豬,表示對林、戴兩位施主的長遠尊重;下方廣場則依序排列輪值祭典區信眾所敬獻的前30等內神豬、5等內神羊,以示對義民爺等等諸神致上最重高敬意。獻供時,由總爐主讀祭文並行三獻禮。 6普渡:先「大士出位」再進行普度,儀式包括:巡酒孤筵、登臺施濟、賑恤孤魂(放燄口)、送神歸宮;期間,輪值祭典區也同步進行一朝法會及普度儀式。 民俗之內涵及意義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其主要意義有三: 一、祭典歷史悠久,15大庄輪值主辦,輪值區與過去地方社會脈絡有關,反映北臺灣客家社群組織與歷史,且文化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 二、義民祭以義民爺為信仰核心,結合奉飯、中元科儀、吃糖粥等儀式習俗,展現北台灣地區的客家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特色。 三、客家社群中最具代表性的義民信仰,是凝聚北臺灣客家人的重要文化象徵,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極具地方特色,而且深深影響人民生活。

基本資訊

  • 歷年活動
    活動名稱
    2019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舉行時間-迄
    2019-08-20


    舉行時間-起
    2019-08-18


    儀式資料
    活動名稱
    彩結華堂


    舉行時間
    2018-08-28


    時程
    七月十八日


    簡介
    義民廟安放一系列的紙糊神像,山神、土地安置於廟門左右兩側,翰林院、同歸所移到廟前,大士爺立於中門前;關閉中門後,三川殿設置三官亭、褒忠亭和沐浴亭;天井兩側,各置銀山與金山。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18


    活動名稱
    請佛登座


    舉行時間
    2018-08-28


    時程
    七月十八日


    簡介
    請釋迦牟尼佛金身安位,見證法會。總爐主及副爐主依序在三官亭、褒忠亭、大士爺、翰林院、同歸所、燈篙及司命帝君眾僧友香爐前點燈,總爐主香循前路線上香。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18


    活動名稱
    發表奏聖、豎立神幡


    舉行時間
    2018-08-28


    時程
    七月十八日


    簡介
    值年爐主代表率眾跟拜,奏表後祭典正式開始,廟坪上施放煙火、鞭炮。隨後,緩緩升起七星燈、白幡及招魂圈,招領孤魂前來。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18


    活動名稱
    奏請三官、義民、大士安位


    舉行時間
    2018-08-29


    時程
    七月十九日


    簡介
    奉請義民爺、大士爺降臨,參與或監督祭典盛會。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19


    活動名稱
    誦讀「梁皇寶懺」


    舉行時間
    2018-08-29


    時程
    七月十九日


    簡介
    「梁皇寶懺」是懺法中的「懺王」,由來是南朝梁武帝為超度皇后郗氏所製的慈悲道場懺法。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19


    活動名稱
    揚旛供養


    舉行時間
    2018-08-29


    時程
    七月十九日


    簡介
    對壇上諸神以八樣供品簡單奉食並至三官亭、褒忠亭、大士爺、燈篙、寒林院、同歸所、灶君及監齋(眾僧友)行科儀敬酒化帛,同時昇高燈篙上的燈旗,祭典期間共有三次供養,即次日中午、傍晚及第三日早晨。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19


    活動名稱
    燃放水燈


    舉行時間
    2018-08-29


    時程
    七月十九日


    簡介
    施放水燈,接引孤魂。同時,又象徵性的裝一瓶鳳山溪水,帶回義民廟燈篙前的供桌上放置,並於瓶上標明「江河水」。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19


    活動名稱
    大拜金山


    舉行時間
    2018-08-29


    時程
    七月十九日


    簡介
    提供金銀給參加盛會之孤魂。舉行勝會前,提供沐浴盥洗設備包含草蓆、水桶、黑傘、鞋子等,讓孤魂梳洗穿戴,並準備48份碗筷杯匙給孤魂使用。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19


    活動名稱
    天廚正供


    舉行時間
    2018-08-30


    時程
    七月二十日


    簡介
    舉行祭拜天公儀式。得天官降臨,於是天公與佛祖並列儀式主神,祭天同時答謝佛祖。神豬抵達廟坪時,體積龐大且裝飾華麗,立刻引得信眾與遊客爭相觀賞,神聖與凡俗此刻同時進入儀式的最高潮。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20


    活動名稱
    瑜伽賑濟


    舉行時間
    2018-08-30


    時程
    七月二十日


    簡介
    以瑜伽燄口手印化食,普施孤魂。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20


    活動名稱
    送神歸宮、圓滿道場


    舉行時間
    2018-08-30


    時程
    七月二十


    簡介
    火化大士爺儀式恭送眾鬼神,道場功德圓滿。


    農曆舉行時間
    2018-07-20




    簡介
    褒忠亭義民廟的興建,源自林爽文、戴潮春等民變事件。 漢人移墾之初常因官威不彰,政府腐敗,引發民變事件,故台灣有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之說,每當發生民變事件,清廷往往利用族群對立與矛盾,來平定亂世,所謂義民大多是為朝廷平亂,或亂事中的犧牲者,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每年農曆7月18日至20日所舉行慶讚中元的普度法會,超度這些因民變事件之客家籍犧牲者,其法會的過程包含各項祭祀科儀、祭義民、拜天公與普渡,以及祭典活動進行前為期一個月的奉飯儀式。(資料來源:林茂賢)


    農曆舉行時間-迄
    2019-07-20


    農曆舉行時間-起
    2019-07-18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竹縣
    15輪庄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獻字第0980100518號
    2009-06-08 00:00:00.0
    變更/修正
    府授文獻字第0980118634號
    2009-09-14 00:00:00.0
    補正
    指定/登錄
    府文獻字第1030013396號
    2014-08-04 15:36:07.781
    保存團體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褒忠亭義民節中元祭典歷史悠久,自清道光15年(1835)起,已有相關記載。祭典時間自農曆7月18至20日,長達三天三夜,但若以「恭迎聖駕」(迎接義民爺進駐祭典區)開始算起,則長達一個月餘,甚至二個月。 祭典內容如下: 「恭迎聖駕」:祭典區信徒稱為「等義民爺」,約在祭典前一個月左右舉行。輪值祭典區眾調首由祭典委員會主委、總爐主的率領,前往褒忠亭義民廟迎接義民爺分靈(以香旗代表)進駐祭典區中心寺廟,接受信徒「奉飯」,義民節祭典即此揭開序幕。 「奉飯」:源自古祭禮中之肴烝、犒軍與喪禮期間的奉飯儀式;自義民爺神靈進駐祭典區之日起,祭典區信徒依預先排定之順序,輪值當日下午將飯菜煮好,以碗盛裝,傍晚4時,挑至中心寺廟義民爺香旗前祭拜,宛如祭拜自己先祖,謂之「奉飯」,又稱「挑飯」。 「日常奉飯」:多年來各地民眾分別將義民爺之香旗請入家宅、公廳宗祠或當地公廟奉祀,以求庇佑,一般供奉於家宅或宗祠的義民令旗,大致於每月初二、十六行奉飯之禮。日治時代後期,由於戰時流行疫病盛行,頭前溪流域及大隘地區眾士紳創意將義民爺香旗迎回各地宮廟奉祀,以保平安,並以鄰或數鄰為一單位,每日輪值奉飯。如今新竹縣境內,普遍性地實行奉飯儀式,目前所知規模最大者,當屬行之於北埔慈天宮與竹東惠昌宮者。 「秤量神豬」:農曆7月16至18日,如神豬數量多則提早一至二日。祭典委員會神豬秤量小組人員,以吊車載運豬籠、電子秤,依序前往報名參賽信徒之養豬場公開秤量,豬比重量,羊比角長,秤量完畢後,每隻豬加贈200台斤「磅底」,即為對外公佈之神豬重量。比賽錄取三十等,第一名為特等,第二名頭等,第三名二等,依此類推,三十等內神豬方得在農曆7月20當日上午,將神豬運至義民廟前「獻午供」兼展示。 「彩結華壇」:農曆7月18日上午,承辦法會的法師開始佈置盂蘭盆會會場,以義民廟正殿做為法會主要會場,同時關閉三川殿正門,在門內設三官亭、義民亭,中庭擺設金山、銀山、沐浴亭等;門前安奉大士爺,並設翰林院(寒林所)、同歸所,作為孤魂臨時居所;龍虎兩門則由山神、土地公鎮守。   「請師登座」:義民節祭典法會之法師來自客語稱和尚壇之法師,名為和尚,實則道士,亦可娶妻生子,每登場時穿戴如僧裝,不露其髮,故又謂之長毛僧,由於義民節祭典之法會屬佛教性質,所以在儀式進行前要將佛教的先師釋迦牟尼佛的金身安座,以督導法師進行法會,並宣佈今日將要在此地作法會,謂之請師登座。 「斗燈點火」:農曆7月18日晚上由輪值祭典區總爐主、爐主點燃斗燈,照耀道場,一般建醮道場通常於午夜子時點燈,點燈民間相信可延壽,亦可避邪祈福,從前斗燈用油燈,現在改為蠟燭,斗燈一經點燃,儀式結束前即不能熄滅。 「大鬧皇壇」:斗燈一經點燃,隨即起鼓奏樂,謂之「大鬧皇壇」,用敲鑼打鼓方式,提醒主事者及信眾儀式即將開始,亦可增加道場熱鬧氣氛。總爐主、爐主、調主等人整肅衣冠,魚貫進入會場,焚香參拜。 「大士開光」:即客語所謂為大士爺開光點眼,法師將蒙住大士爺像頭部之紅紙除去,左手拿鏡子,右手執沾有雞血與硃砂之毛筆來點大士爺之眼、鼻、耳、心、腹、背、手、足,為大士爺開光點眼,然後將鏡供奉於大士爺前香爐內,謂之大士開光,目的在賦予大士爺靈性,以安頓鬼魂,主要在管理各處招徠之孤魂野鬼,公平分配普度祭品。 「奏表申文」:法師將所有輪值義民祭典之領調信眾名單,上奏眾神,並告之此處將舉辦中元普度,此時由法師誦念阿難尊者所作之西嶽大表科儀。 「豎幡接聖」:農曆7月19日上午7時,法師進行豎幡接聖科儀,在廟前已經豎起的三枝燈篙,升起招魂幡、召魂圈、點亮七星燈,招引各方孤魂。接著奉請大士爺、義民爺、三官大帝降臨,並召請寒林所、同歸所孤魂。 「奏請大士」:將頭一天已開光點眼之大士爺奉請安位,開始執行任務。 「寒林同歸」:寒林所是一紙糊鬼寓,說是收容歷代名賢文武官員,其實較偏向貧寒潦倒之文士,又因不論福、客,寒林讀音與翰林相近,故又稱翰林所或翰林院。同歸所一座,中間隔開為男堂與女室,是本處界內男女無祀孤魂滯魄歇腳休息之處,寒林所與同歸所於醮祭及普度前安置在壇外,安座之後,除早晚上香祭拜外,並供奉孤飯,以招待孤魂野鬼,直至普度完成,送神之際,一併焚燬。 「奏請諸佛」:因為是佛教儀式,所以奉請三千諸佛駕臨道場,共襄盛舉。 「奉請三界」:所謂三界指的是三官大帝,客家人稱之為三界爺,福佬人稱之為三界公,本為中國北方之自然信仰,因道教之介入而成天官、地官、水官之三官信仰,經唐、宋、明諸代皇室之提倡,甚至傳入南詔、後金等外國,崇禎皇帝封為三官大帝,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是一種全國性通俗信仰,傳入臺灣後,民間信仰,更是普遍。奉請三官降臨鑑醮、賜福、赦罪、解厄。 「監齋灶君」:監齋在道教而言,本為道觀中之職務,與觀主一起管理觀中事務 。監齋亦是道教行儀時的執事名稱,同高功、都講等合稱為「三法師」,共同主持齋醮儀禮;但在此指的是佛教的監齋,即監護僧眾齋食之神祇。在我國稱為監齋菩薩,此菩薩青面朱髮。據《禪林象器箋》〈靈像門〉載,清代僧寺稱監齋使者為監齋菩薩。依《剪燈餘話》、《聽經猿記》等書所說,有袁秀才者,喜戲舞跳樑作小兒態,有時舒兩足坐於龕中,以靛塗面,令廚人向其致敬道:「此洪山大聖監齋也。」此後寺廚即供奉之。灶君亦稱灶王爺,也是監督廚房,考察人間善惡者,故奉請此二神衹降臨道場,上疏及祈求平安。   「禮誦梁皇寶懺」:農曆7月19至20日,法師禮誦梁皇寶懺十卷,19日誦一至八卷,20日早上誦第九、十卷,旨在超渡南無焦面大士轄下寒林所、同歸所之無主孤魂。每誦完一卷時,須將表文、天金、福金火化證懺;並將該卷懺文寫本,連同經衣、銀紙送至金爐火化。「梁皇寶懺」為南朝梁武帝蕭衍為救度皇后郗氏,奉請誌公禪師及十大高僧參考大藏經所造之十卷懺法,是懺悔法門中最重要,感應最大者,亦為中國佛教流傳最久的一部懺。禮誦梁皇寶懺過程中,輪值祭典區派信徒代表全程跟拜。 「當壇小供」:農曆7月19日上午11時起獻小供(午供),為神進午餐,以表誠心。 「燃放水燈」:農曆7月19日下午3時,輪值祭典區眾信士端捧水燈,在前導車、法師引導下,步行前往鳳山溪褒忠橋下,經過上香、法師誦讀「燃放水陸蓮燈牒文」,並由法師以鴨血賦予水燈靈力後,眾信士將70個水燈端至河中放流,放水燈主要目的是招引水界孤魂來參與祭典。 「發豬獻刃」、神豬神羊上架:農曆7月20日子時(前一日23時至當日1時)起,通常是前一日24時起,開始解禁殺戒,有養神豬、神羊者,開始擺香案,以齋果及飯糰祭豬槽神,將要殺豬用之豬刀刀柄用紅布綁紮,連刀一起置托盤中祭拜,拜完以飯糰給神豬吃,要下刀前,連刀帶盤再拜一次,並念往生咒,也有用簡單祝詞如「作豬作羊無了時,大了畀人犀刂,變神變佛畀人拜」,從此以至天明,各家紛紛宰殺神豬、神羊,是為發豬獻刃。神豬、神羊宰殺之後,按古禮本要留毛血於盆,以便行瘞毛血之禮,此禮今已不存,將牲體剖開,去其腸胃內臟,《儀禮》所謂「豚解無腸胃」 ,豚解者,古代祭祀分解全牲為前後四足、一脊、二脅七部份(其實僅剖開而已),謂之豚解。把牲體括淨,豚解之後去其赘肉,把牲體撐開放置豬羊架上,謂之磔,磔者本義為裂其支體而殺之,或張其尸也,後用於祭祀時,磔謂披磔牲體象風之散物 ,牲體披撐在豬羊架上較通風,在農曆七月大熱天較不易腐敗,故謂之磔。這種用整條豬羊(全牲)祭祀者,亦謂之全烝,《國語》〈周語〉:「禘郊之事則有全烝」 ,註「全其牲體而升也…」,所謂烝是升牲體於俎,而俎是祭享時用以載牲體之器,今謂之豬羊架,所以將整條豬羊升於豬羊架上謂之全烝。 「早朝謁聖」:農曆7月20日早上拜謁神明,奉請用餐。 「金山勝會」:提供堆積如山的金銀給參加盛會的孤魂使用,又稱「金山拜醮」。在參加盛會前,提供沐浴盥洗設備,草蓆、水桶、黑傘、鞋子,讓孤魂梳洗一番,並準備48份碗筷杯匙給孤魂使用。 「出榜張掛」:將領調者(調主)名單公布於廟牆上,謂之出榜。 「三獻禮」:農曆7月20日上午10時在廟內正殿中庭舉行,由義民廟董事長、新竹縣長、輪值區總爐主主持,地方首長、民意代表、十五大庄總爐主等參與,向義民爺行獻禮、上疏文、讀祝文,並頒獎給神豬比賽三十等內得獎人;同時由當屆祭典區總爐主移交印信給次年輪值之祭典區總爐主。 「天廚正供」:農曆7月20日9時至15時舉行。早期神豬不分大小,全部須運到褒忠亭前祭拜,近二十年來則限定神豬比賽入選前30等者,方能在指定時間內將已經宰殺並裝飾完成之神豬運至義民廟前祭拜,稱為「天廚正供」,同時也接受祭典委員會頒獎。下午2時天廚正供結束後,信徒將神豬運回自家附近,待傍晚繼續普度孤魂。 「拜答天恩」:拜天公,上疏頌神,賽還良願,叩答恩光,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供養六神」:酬謝眾神也。 「奉謝三界」:辭謝天地水三界眾神。 「大士出位」:農曆7月20日下午,天廚正供結束,法師進行叩謝三官儀式之後,大士爺、寒林所、同歸所,均移至廟前廣場燈篙附近安置;並打開廟正門,搭建祭壇,準備進行晚上的瑜珈燄口、普施孤魂儀式。 「大宴賓客」:農曆7月20日傍晚,輪值祭典區信徒在自宅或附近餐廳,擺出筵席,大宴賓客。祭典區內家家戶戶酒拳聲、笑鬧聲與孤筵之香煙燭光,構成一幅人鬼同饗、陰陽同歡的溫馨畫面。 「巡洒孤筵」:農曆7月20日晚上6時,法師在火把、鼓樂引導下,搭車前往輪值祭典區各個祭場巡視孤筵。 「坐台賑濟」:農曆7月20日晚上8時至10時30分,執事法師在廟正門祭壇,經過示冠、示真言後,登壇靜坐,以瑜珈燄口真言之手印化食,普施孤魂。 「奉送眾神」:將所有紙糊物件,提出廟外焚化,象徵送神。 「圓滿道場」:普度結束,火化大士爺、同歸所、寒林所,下三寶殿及燈篙,功德圓滿的送神謝壇,完成祭典 。信眾將普度之神豬之頭切下,將神豬分解帶回,象徵不再是祭品,可避免好兄弟跟回家,回家之後將神豬打豬肉料分送親友,是為分福,象徵將輪值祭典所獲福報與親友共享,是一件很有人情味之事。 「恭送聖駕」:農曆7月22日上午舉行,信徒稱為「送義民爺」,輪值祭典區信徒恭送義民爺分靈返回祖廟安座,義民節中元祭典活動全部結束。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為期一個多月,內容繁複,規模盛大,祭典科儀完整,為北台灣最大規模祭典活動,足供他廟做為範本。綜觀整個義民節祭典活動,有五大特色是其他寺廟難以比擬︰ 1.祭祀圈廣大,涵蓋桃竹三縣市。義民節祭典每年由桃竹地區十五「聯庄」輪流舉辦,因十五年始輪值一次,每個輪值祭典區的信徒,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竭盡所能的將祭典活動辦得更盛大、更熱鬧。 2.獨特的「奉飯」習俗。奉飯又稱「挑飯」,通常祭典區信徒會在祭典前一個月左右,前往褒忠亭迎接義民爺香旗回祭典區各中心寺廟奉祀。每天傍晚,信徒將飯菜煮好,以碗盛裝,挑到義民爺香旗前祭拜,宛如祭拜自己的祖先,場面甚為感人! 3.貼心之「吃糖粥」習俗。早年參與中元祭典的信徒,無論祭典區遠近,均須將自己神豬以人力運至褒忠亭祭拜,時間從早上10點到深夜11點。對許多經濟能力不佳之信徒而言,往往忍飢挨餓,備極辛苦,於是祭典委員會準備大量「紅糖稀飯」(客家人稱為「糖粥」),供信徒或遊客食用,吃糖粥習俗即因此流傳,今日已成為義民節祭典不可少之一環。 4.全省最大規模之「賽豬羊」活動。依民間習俗,全豬全羊為最虔誠之祭祖敬神祭品,因此褒忠亭義民節中元祭典,一百多年來都以全豬全羊祭拜。為了表示最大虔誠,每個信徒都竭盡所能把豬羊養至最大,於是產生「賽豬羊」習俗。 5.宗教難脫政治。每年農曆7月20日義民節祭典主日,全國知名政要紛紛出席祭典會場,拉攏客家族群意味濃厚,顯示褒忠亭(義民廟)在台灣政治生態中佔有重要地位。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302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博物館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701
  •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十九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辦理。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褒忠亭暨十五大庄值年總爐主
  • 指定(登錄)理由
    歷史悠久,民俗傳承永續不斷,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及典範性,符合登錄基準。且祭典之組織、活動及相關文化呈現豐富多樣。
  • 代表圖像來源
    義民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