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名
01 安南公塭仔萬安宮 西港溪埔寮安溪宮 蜈蚣陣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01公塭仔溪埔寮蜈蚣陣
介紹
原由「蚵殼港」所組陣,1911年曾文溪大水毀庄後,庄人四散,後於公塭仔重建萬安宮,部分庄人另於溪埔寮聚庄,1977年新建安溪宮主祀天上聖母。其後兩庄合組蜈蚣陣參與刈香;初期採肩扛,後改裝輪推動,人數不固定,信守千歲爺「只准增加,不許減少」之神示,2018年「戊戌香科」為70人,採家族世襲制,代代相傳。請媽祖及3日刈香依香路遶巡方向組不同戲齣,請媽祖日及第1日香為〈薛仁貴征東〉,第2日香組〈薛丁山征西〉,第3日香則組〈羅通掃北〉。
陣名
02 西港劉厝 聖帝殿 紡車輪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02劉厝聖帝殿紡車輪
介紹
約創設於日治初期,原以人力肩扛出陣,戰後改用牛車,1960年代再改以鐵牛車裝閣,以〈三藏取經〉為主題,由4位小朋友裝扮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精等師徒,以大人躲於車內轉動方式,讓「唐僧師徒」4人輪流升起。
陣名
03 安定海寮 普陀寺 八美圖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03海寮普陀寺八美圖
介紹
創設於1950年代,成員有9位,演歌仔戲《八美圖》柳樹春於西域番國「擂臺招親」戰勝娶得8位公主歸國的故事,全部由女生扮演,僅作騎馬遊行,不作表演。參加者以方姓6房頭少女為主,大房者(有3房)各推徵2名,小房者(亦有3房)則各推徵1名。
陣名
04 佳里三五甲 鎮山宮 八家將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04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
介紹
創設於日大正5年(1916),庄紳黃水波、道長黃火山和林木(從母姓)等三兄弟從麻豆林在學藝而組陣,成為地藏王菩薩之駕前護衛,在「西港仔香」中為千歲爺擔任安撫孤魂、清屋淨宅、收驚解厄之任務。1949年地藏王菩薩膺任刀兵教主,八家將則為其駕前先鋒官,享有先斬後奏之權。角色有11位:刑具什役、文差爺陳大神、武差爺劉大神、甘大神、柳大神、謝大神、范大神、春神何大神、夏神楊大神、秋神方大神、冬神孫大神等。陣法、臉譜自古傳承不變,皆以五行八卦原理排演,有行進間相互接禮的小禮迎祥、清屋淨宅的內外八卦、至各寺廟宮殿堂排演的大禮滿彩、四門開泰、七星、七政、內外八卦、八卦連環、拜塔賜福(小拜塔、大拜塔)、雙珠獻瑞與收驚解厄運。2009年獲原臺南縣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05 西港仔街瓦厝內 吉善堂 八家將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05吉善堂八家將
介紹
創設於1976年,由西港仔街(出錢)及瓦厝內(出人)兩角頭所合組,初聘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教練林木教授,後由李漢茂、李士隆父子接手;以李大神為主神,受地藏王菩薩勅封而領有令牌,領有先斬後奏令旗,係千歲爺駕前二部先鋒官,護衛千歲爺出巡。入廟時,排於千歲爺之前護駕進入王府,千歲爺進入王府後便離開。角色及陣法與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近似。
陣名
06 西港南海埔 水族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06南海埔水族陣
介紹
創設於1967年,由庄紳黃福成製作道具,初聘鹽水師傅教授;黃正雄督陣時期增聘佳里歌仔戲師傅教授身段、刀鎗、後棚。角色有海龍王、大鵬鳥、白鷺、烏龜、鱟、蝦、蟹、烏賊、蛤仔(青紅綠各一)、鯉魚(公母各一)和仙女(3人)等,除前4者為男生扮演外,其餘皆為女生;此外,另有鑼鼓後場。演出陣式由「神龍絞水」開始,依序接演雙劍、龍套、仙女散花、龜與鱟、大刀戰長鎗、夾鳥尾、大刀戰雙鎚、空拳、蛤洗澡、32刀、夾鳥頭、五梅花、蛤與烏賊、奪刀、蝦與蛤、戀愛戰、三角蛤、六鼓旦、大刀翻、水戰、雙鳥鬥、龍門陣(八卦陣),最後排字成「天下太平」作結束。
陣名
07 西港新港 天后宮 水牛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07新港天后宮水牛陣
介紹
創設於1982年,初聘學甲大灣師傅教授,傳授「轉頭鬥」陣法,後自行創新而增衍「走箍轉頭鬥」、「十字鬥」、「連環鬥」和「鬥牧童」等招式,以快、猛、勇、大的動作著稱,係「西港仔香」唯一的鬥牛陣頭。
陣名
08 西港雙張廍 保天宮 大鼓花陣 (黃腳巾)
介紹
創設於1910年前後,庄人曾乞自屏東學成後返鄉組團,係「西港仔香」最早成立的跳鼓陣,故有「鼓花母」之稱,曾傳授於「下面厝」(2000年中斷)和「砂凹仔」(2006年中斷)。清一色由年輕男子擔任,舞跳活力十足,以慢節奏、低姿蹲跳為其特色。
陣名
09 七股三股仔 龍德宮 大鼓花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09三股仔龍德宮大鼓花陣
介紹
創設於1975年,初聘七股鹽埕地仔教練黃榮樹指導,翌年即出陣參與「西港仔香」,1985年之後因跳鼓成員長大出嫁或離鄉而散陣,直至2015年始重新組陣,招募在地三股國小、竹橋國中學生20多人參與,由第一、二代跳鼓陣成員謝美惠、楊秀美等人擔任教練,積極傳承,出陣參與西港仔香、土城仔香及庄廟進香。表演時,以大鼓為中心,屈膝開步,各擊鼓、鑼和轉動涼傘,以兩拍節奏和七步步伐變換,或穿梭各種陣式中。
陣名
10 西港東竹林 保安宮 牛犁歌陣 (紅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0東竹林保安宮牛犁歌陣
介紹
創設於19世紀中葉(清領中葉),分設前後場,前場由小朋友(皆為男童)擔綱演出,後場則為彈奏與唱曲,皆由耆老(藝師)組成,編有《東竹林保安宮牛犁歌譜》。2015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11 七股竹橋七十二份 慶善宮 牛犁歌陣 (青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1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
介紹
創設於清咸豐6年(1856),初聘「尚文師」教唱,之後都是庄民口耳傳授,今多演出牛犁歌、弄車鼓和桃花過度等戲齣。分設前後場,前場生旦角均由小朋友(皆為男童)擔綱演出,後場則為彈奏與唱曲,曲目以《陳三五娘》故事的〈七月十四〉、〈八月十六〉等等為主;車鼓多一丑雙旦表演,曲目有〈共君走到〉、〈早起日上〉、〈水窟頭阮亦是〉、〈團圓〉等等;番婆弄採雙丑雙旦,曲目有〈恨冤家〉、〈守深閨〉、〈阮是番婆〉、〈阮待梳妝〉等等;至於桃花過度則以「答喙鼓」表演為主,內容包括〈桃花詩〉、〈教度伯〉、〈相罵歌〉等等。2015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12 佳里港墘仔 港興宮 天子門生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2港墘仔港興宮天子門生
介紹
創設於19世紀末,最早由林傳所教授,其孫林利(1918-?)將部分歌曲譯成簡譜,近人黃玉惠再予重新整理,藉以方便後人學習,2003年組「港墘仔太平歌文化推廣協會」積極傳承,原由男性組陣,約於1964年加入女性,前後場(唱、奏)合一,唱曲7-8人,後場演奏者約10人(拍、鑼仔觳、三絃、低音廣絃各1人,橫笛、月琴、大廣絃各2人),曲目有:〈看見〉、〈喜今宵〉、〈出漢關〉、〈心頭傷悲〉、〈牽君手送〉等等。2015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13 七股公地仔 吉安宮 天子門生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3公地仔吉安宮天子門生
介紹
創設於日明治34年(1901),初聘學甲李全傳藝,由公地仔、北槺榔、三股仔、九股等庄合組,日大正2年(1913)獨立自組,1961年加入女子隊員演唱,1997年至2006年中斷未出陣,直至2008年始復陣,前後場(唱、奏)合一,後場彈奏9人(三絃1支、月琴、橫笛、殼仔絃、大廣絃各2支),曲目有:〈一路來〉、〈春天來〉、〈看燈十五〉、〈寫書〉、〈操心出去〉、〈不戴釵〉等等。2015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14 安南公親寮 清水寺 天子門生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4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
介紹
創設於清道光26年(1846),原由男性組陣,約於1961年加入女性,前後場(唱、奏)合一,後場彈奏9人(三絃1支、月琴、橫笛、殼仔絃、大廣絃各2支),前場歌者12-13人,曲目有:〈告蒼天〉、〈勤焚香〉、〈小娘子〉、〈告大人〉、〈勸相公〉、〈陳三書寫〉、〈告將軍〉等等。2015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15 西港後營普護宮 天子門生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5後營普護宮天子門生
介紹
創設於日明治34年(1901),初聘「綑師」傳藝,後傳蔡玉、蔡番婆和蔡老龜等人,再傳陳進丁(1936-)集其大成傳世。前後場(唱、奏)合一,所用樂器有月琴、橫笛、二絃(大廣絃)、三絃、殼仔絃和橫笛等等。
陣名
16 佳里三五甲 鎮山宮 文武郎君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6三五甲鎮山宮文武郎君
介紹
創設於清道光16年(1836),又稱「羊管走」,原係三五甲蔡姓家族所組,故稱「榮昌堂文武郎君」,原參加「蕭壠香」,此香中斷後始參加「西港仔香」,成為其唯一陣種。前後場(唱、奏)合一,所用樂器有:二絃(大廣絃)、三絃、橫笛、洞簫和噠仔(小吹)等;演奏曲目主要依據《羊管歌詞》,計有13首:〈看見威風〉、〈看見雙人〉、〈一路行來〉、〈春有百花〉、〈一日庵庵〉、〈今日送賬〉、〈一路來〉、〈身坐定〉、〈念月英〉、〈勤燒香〉、〈告蒼天〉、〈園內花開〉、〈夢記昔日〉等,其中多首已失傳。此陣一度中斷,2018年蔡政達倡議復陣,聘麻豆集英社郭武驥、港墘仔天子門生黃玉惠等採譜並予指導。
陣名
17 安定海寮 普陀寺 南管清河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7海寮普陀寺南管
介紹
創設於清咸豐6年(1856),創設者庄紳方王,希望藉南管樂弭平庄內械鬥惡習而設,其後成為「西港仔香」宴王之專屬樂團,亦為此香唯一南管團及可入王府參禮之文陣;主要樂器有琵琶、洞簫、二絃、三絃、拍板,並有唱曲(女性)。2009年獲原臺南縣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18 西港烏竹林 廣慈宮 金獅陣 (紅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8烏竹林廣慈宮金獅陣
介紹
創設於19世紀中葉(清領中葉),係「西港仔香」的首創金獅陣,有「獅母」之稱,為千歲爺的開路先鋒及每日入廟的護駕陣頭,並參與煮油、請王和送王時之專屬武陣。為表慎終追遠,每次開館均需先至挖出獅陣之地點迎請獅祖監陣,拜祭太祖先師後才正式開館。香醮結束後,獅頭祀於內殿,留作下科組訓之用,俟新獅頭開光後再予以火化。2007年獲原臺南縣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安南區溪南寮、七股竹仔港、安定保安宮、麻豆謝厝寮、學甲謝姓、高雄茄萣白沙崙金獅陣等等皆為烏竹林所傳。
金獅陣之表演分前後場,後場為常見的鑼鼓鈸,前場則以獅頭帶陣拜神,先進行「拍箍」(打圈)及參香陣(四排),再「請箍」採旗做號、北門南門內外箍,之後隨即擺設「龍仔絞水」、「南北穿」(巡中城);停箍淨香除煞後,續由頭支官刀「開刀」,並接續「練家私」(個人兵器表演)及「練拳頭」(個人武術表演),終了由「丈二」收煞,象徵清掃戰場。接著「做獅頭」,結合獅旦進行「閂獅」、「翻獅」、「過刀」的舞獅表演。接續「反(píng)獅旦」,獅旦立於金獅陣成員所搭起的疊羅漢上,作各種翻轉、打拳及翻觔斗動作,之後由尾支官刀「收刀」。接下來進行陣式表演,依序操演蜈蚣陣、蜘蛛結網(黃蜂結岫)及摃對(18對雙人兵器對打),此為生死相搏,故另有「生死對」之稱;畢,接續「空手連環」,空手對空手或空手對兵器表演,最後以八卦陣終結。
陣名
19 西港大竹林 汾陽殿 金獅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19大竹林汾陽殿金獅陣
介紹
創設於1949年,初聘管寮人吳文理(教武陣)、吳謀己(教暗館)、江明賜(教獅子)等3位師父擔任教練。「獅旦」為此陣特色,以「反(píng)獅旦」之技聞名,多以國小低年級平衡感好又有膽識的小朋友擔任,「取才方法是擲糕餅,有小孩來撿取的即取為「獅旦」。
陣名
20 佳里塭內蚶寮 永昌宮 金獅陣 (綠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0塭內蚶寮永昌宮金獅陣
介紹
創設於1978年,由塭仔內和蚶寮等兩庄合組,初聘竹仔港黃仙乞(黃有義)、麻豆寮仔洪進財等人指導獅頭,林屋教授陣式,王萬全傳授兵器,「旺仔」教導鑼鼓,「暗館」拳路則聘在地蚶寮人黃南宗傳藝,翌年正式出陣參與「西港仔香」,並逐漸以「做獅頭」(閂獅、翻獅、過刀)打出名號。早年「入館」時皆須至庄東林投樹林大榕樹下迎請「獅祖」,2012年「壬辰香科」時逕予引神入廟,此後不再至庄東迎請「獅祖」。
陣名
21 七股竹仔港麻豆寮 德安宮 金獅陣 (綠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1竹仔港德安宮金獅陣
介紹
創設於日大正14年(1925),由竹仔港、麻豆寮等庄合組,日大正2年(1913)麻豆寮人黃秋來、黃玉振父子初組「宋江陣」,故有「麻豆寮仔宋江,竹仔港大轎」之諺流傳;日大正14年(1925)因刈香時為入慶安宮之便,黃玉振乃倡議改組「金獅陣」,係「西港仔香」媽祖起駕時的護駕。
陣名
22 安定管仔寮 聖安宮 金獅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2管仔寮聖安宮金獅陣
介紹
創設於日明治37年(1904),係「西港仔香」中僅次於烏竹林的第 2陣金獅陣,有「獅公」之稱,平時「獅公」祀於右殿。西港大竹林、安南區新寮、本淵寮金獅陣及內門中埔埤仔墘宋江獅陣等,皆為其所教。
陣名
23 安南溪南寮 興安宮 金獅陣 (紅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3溪南寮興安宮金獅陣
介紹
創設於1946年,初聘西港區烏竹林謝銀清、謝水茂和黃平所傳授;早年為「請媽祖」時的專屬護駕武陣。以「太祖仙師」為主神;「刣獅」及「八卦陣」為此陣兩大特色,前者包括耍獅、翻獅、馴獅,後者則有八卦陣、八門金索陣和黃蜂結巢。金獅陣的獅頭,保存以紙糊工法製作,皆由施家擔綱,以沙土為模逐步施作;唯香醮後須予以火化,廟內留有第1代師傅施金水之獅頭作品2件(1974及1982)。2013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24 安南本淵寮 朝興宮 金獅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4本淵寮朝興宮金獅陣
介紹
創設於1940年代(日治末期),金獅頭額上畫有八卦圖,雙頰畫有七星圖;以八卦、五花、四門等陣式聞名。2009年首度出陣(未出轎)參與「西港仔香」。
陣名
25 西港八份 姑媽宮 宋江陣 (綠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5八份姑媽宮宋江陣
介紹
創設於日大正元年(1912),昔組金獅陣參加刈香,後因庄廟懿德宮凹陷及經濟問題而將獅頭及兵器埋於庄南「三角窟仔」,結束金獅陣,此為日後烏竹林在此挖出獅頭、兵器並組金獅陣的緣由。其後,組北管參加刈香,1912年再組宋江陣;相傳其八卦陣為佳里番仔寮所教,「暗館」則係竹仔港師傅所傳授。入館時依俗須先至庄東曾文溪畔迎請「宋江爺」(田都36部將)蒞臨。宋江陣分前後場,後場為常見的鑼鼓鈸,前場則以頭旗、雙斧帶領36位宋江腳演出各種陣式,首由發彩、拍箍(打圈)、請箍(在於採旗做號)、拜禮開始,接續操演開城門(開內外門)、龍絞水、穿中心(巡中城)等陣式,然後開旗、開斧、行官刀進行「練家私」及「練拳頭」,表演白鶴拳、羅漢拳、環花散寺等等,終了由官刀收尾,再由「丈二」收煞,象徵清掃戰場,至此完成第一階段表演。接著,再由頭旗、雙斧帶陣「倒離箍」,繼續操演蜈蚣陣、黃蜂結岫及摃對(雙人兵器對打)、空手連環;之後先集中發彩、拍箍、請箍,再擺設最後兩個陣式:八卦陣與七星陣,藉此除煞祈福。終了再拜禮而結束表演。2019年通過登錄為民俗類文化資產。
陣名
26 西港檨仔林 鳳安宮 宋江陣 (紅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6檨仔林鳳安宮宋江陣
介紹
創設年代不詳,惟19世紀中葉烏竹林金獅陣重組時,曾聘檨仔林師傅教授,新庄仔宋江陣亦係檨仔林師傅所教。此庄與烏竹林、麻豆謝厝寮、學甲(謝姓獅團)同宗,有兄弟庄之稱,皆屬「紅腳巾派」。「入館」時依俗須先至曾文溪畔迎請「宋江爺」蒞臨,每科「宋江爺」的姓氏皆不同。
陣名
27 西港後營 普護宮 宋江陣 (青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7後營普護宮宋江陣
介紹
創設於19世紀末,初聘佳里番仔寮師傅教授;早年入館時皆須至太西大榕樹迎請「宋江師傅」,謝館時再恭送回到樹下,後依神示「宋江師傅」已修練完成,「入神」於新雕的田都元帥,此後便不再至太西拜樹。
陣名
28 佳里外度頭中社仔 厚德宮 宋江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8外渡頭厚德宮宋江陣
介紹
創設於19世紀中葉,由外度頭和中社仔等兩庄合組,為西港香境最早成立宋江陣者,故有「宋江母」之稱;「入館」時依俗須先至庄東農路迎請「宋江師傅」蒞臨。外度頭、中社仔和移出庄頭的安南區什份塭,原合轎合陣參加刈香,1965年什份塭創設清安宮後始退出,惟刈香時支援轎班;請媽祖日及「土城仔香」時,宋江陣必至什份塭支援接香,展現兄弟庄之情誼。
陣名
29 佳里南勢 九龍殿 宋江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29南勢九龍殿宋江陣
介紹
創設於19世紀中葉(清領中葉)之前,原係佳里「蕭壠香」之一員(第16角),日治初期「蕭壠香」斷香後轉而參加「西港仔香」,惟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後亦中斷,直至1981年始恢復,皆由林坤炎擔任總教練,以八卦陣與七星陣等獨門套路聞名於西港香境。2017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30 佳里埔頂 通興宮 宋江陣 (青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30埔頂通興宮宋江陣
介紹
創設於1946年,初聘佳里番仔寮楊紅擔任練教,之後再由其子楊新枝接任,其後復由楊新枝傳人楊豐裕、楊正道擔任教練。
陣名
31 七股大寮 龍安宮 宋江陣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31大寮龍安宮宋江陣
介紹
創設於1983年,原「龍安寺」重建後改稱今名龍安宮,佳里陳木能參觀時以廟貌壯麗,應組武陣以對應,乃於50天內籌組宋江陣,聘管仔寮郭耀麟、南勢林坤炎等人傳藝。
陣名
32 安定新庄仔 保安宮 宋江陣 (紅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32新庄仔保安宮宋江陣
介紹
創設於日大正9年(1920),原以「七葉陣」參加刈香,某年因搶得「烏紗燈」後遭溪南某庄武陣攔奪,始改組宋江陣,初聘檨仔林謝煌騰教授,庄人何國昭(1924-)協助組訓,稍後專屬教練。此陣以狠、野、拳術著稱,威勢遠近馳名。
陣名
33 七股樹仔腳 寶安宮 白鶴陣 (綠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33樹仔腳寶安宮白鶴陣
介紹
創設於日昭和3年(1928),初聘嘉義「大肚仔師」及佳里番仔寮「洪師」教授,後由黃保章延續。表演時,以白鶴仙師、白鶴童子領陣,白鶴舞動翅膀走白鶴步,有時快有時慢,有時進有時退,有時跳有時飛,完全模仿白鶴姿態,白鶴童子則穿梭其間,與白鶴對舞。之後,操演宋江陣式,依「拜廟、募營(發彩)、拍箍、採鶴做號、內外插角(開四門)→龍絞水、十字川(穿中心、巡中城)→練家私、練拳頭(個人兵器拳腳)→倒離箍、龍門陣(蜈蚣陣)→摃對(雙人兵器對打)→白鶴陣→空手連環→八卦陣→七星陣→拜廟」等模式進行,最後再由白鶴仙師、白鶴童子收尾。2007年獲原臺南縣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
陣名
34 西港大塭寮 保安宮 五虎平西 (黃腳巾)
圖像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url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51.lops_source
黃文博
介紹
24西港09特色藝陣34大塭寮保安宮五虎平西
介紹
創設於1946年,原組「拍獵陣」(孩童化妝成獵人之陣頭)參加刈香,庄人郭朝全、郭朝性等人倡議改為「五虎平西」,初聘新化竹仔腳曾正義教授,屬於宋江系統之武陣,陣前增加騎馬的「五虎將」,故事採自中國宋朝狄青「五虎平西」的故事,計有「七將」,依順序為:探子焦廷貴-張忠-李義-劉慶-石玉-狄青-運糧官孟定國。其中2至6即是「五虎將」;其前另有「探子」數名,多由孩童裝扮,係「西港仔香」唯一陣種。其後陣容與宋江陣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