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

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

巴斯達隘祭典是賽夏族最重要的祭儀活動,巴斯達隘祭典連續三夜的通宵歌舞正是賽夏族精神的表現,只要有賽夏族人的存在一天,巴斯達隘祭典就會一直持續的舉辦下去,並依古老的方式進行不會改變。以下就對巴斯達隘祭典儀式的變遷做初步的探討: 一、taai的神化由於taai的神話傳說,提供賽夏族人深刻痛苦的異文化接觸經驗;一方面痛恨矮人生前在族群內的胡作非為,一方面在矮人死後農作物不再豐收,內心隱含著既恨又懼的矛盾心理,在整個巴斯達隘祭典祭典中也表現出極度興奮高亢與淒涼悲切的情緒。taai 的神話深深烙印在族人腦海中,taai 一詞已成為對「神」的稱呼,這種超自然的信仰在社會文化整合層次上,仍作用於族群層次。 二、傳統與變遷巴斯達隘祭典典舉行時間是收穫完成後的月圓時候;現在多固定於11月底。過去的祭典每年舉行一次,因日治時期禁止經常性的大規模聚會,所以才被迫改為現在的方式,每二年舉行一次;十年則舉行一次大祭。據賽夏族耆老章富美報導:十幾年前的巴斯達隘祭典,充滿神秘感,且不容許非親友的平地人前往參加,幾乎與外族人相隔絕,是屬於族人高度私密性的祭儀。近年來巴斯達隘祭典由於外來社會的介入各級行政單位的觀光計劃,欠缺文化素養的大眾傳播媒體大事報導,似乎為外人視為一般性的「山地觀光慶典」。三、分為南、北兩祭團祭典場地,隨著朱姓主祭的遷移而曾有過多次變動,原來全族聚集在同一地點一起舉行的儀式,在七、八十年前左右分為南、北二祭團,南祭團在向天湖舉行,北祭團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舉行。苗栗縣賽夏族屬於南祭團,巴斯達隘祭典的主祭者為朱姓大宗,而朱姓大宗位居南祭團,故南祭團為此祭儀之正宗,比北祭團享有特殊之地位,其特殊點如下:1.祭儀上的各項目比北祭團提早一日行。2.舉行ajalaihou 協調會的地方,永遠在他們族群發祥地中港溪合流處。3.主祭者朱姓可製作patbutu 神鞭來驅邪祈晴,北祭團不能製作。4.可以進行sumama 塗泥的儀式。5.較遵守傳統儀節,不朝革新的方向。賽夏族南祭團的祭場,早年設在蓬萊村附近的小東河,因為太接近平地,易受干擾,遷移到南江村的東江新後方。十幾年前又移往向天湖,以主祭者朱阿良的家門前做祭場。由於祭場太小,外地參觀者日益增多,在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的十年大祭時遷至今日較寬敞的祭場。(海拔738公尺)。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苗栗縣
向天湖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87500293號
2009-01-09 22:17:40.0
級別名稱
民俗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巴斯達隘祭典的祭典程序分為迎靈raraol 、延靈kisirinaolan 、娛靈kisitomal、逐靈papatnawasak、送靈papaosa五個階段舉行,由約定祭期kakawas 開始,是在巴斯達隘祭典典期間扮演重要的通告和保護角色。儀式正式舉行的六天五夜,祭典過程如下: (一)祭前儀節1.約定祭期kakawas:於九月份在北祭團商談祭期。Kawas 為天的意思,也就是向天申明舉行祭典的日期。2.結芒草約期:在kakawas 之後舉行,過去沒有日曆,為了不要忘記,就在一條長繩打成一個個結,結的數量和到舉行祭典的日數一樣,然後逐日的早上剪掉一個結,直到舉行祭典之日。3.討論會babalon:不定期舉行討論會,朱姓主動與各姓溝通,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辦好巴斯達隘祭典。4.協調會ayalaiou:於11月初在中港溪的東河、南河匯流處舉行。各部落的姓氏長老或代表(含南北兩祭團)及唱歌者必須參加,一般在上午舉行,近中午結束,結束前必須練習祭歌。會議重點是將巴斯達隘祭典的重要意義及應注意事項重新強調。5.綁芒草結umosig:由朱姓送至各姓,umosig 是為了防範矮靈作祟。在ajalaihou 之後,即將umosig 繫在身上,其他如門楣、車、穀物、臼、農具、獵具、廚房、桌椅、廳堂等等都要綁上,直到祭典完畢才可除去。6.預備haha λ oan:準備之意,由主祭者領導大家分頭準備各項祭品、安排人員、練唱祭歌等。朱姓所有媳婦、女婿都要參與祭典期間的各項工作。 (二)祭典儀式1.迎靈raraol 及贖罪調解sinsinombl:第一天於11月14日上午開始,代表至會靈所調解上次祭典以後二年間,所發生之爭執不平事。由朱姓拿銅板或silo串珠及太白酒,向矮靈求赦。姓氏之間的爭執,由二姓長老合飲表示和解。家中爭執由家長與朱姓合飲表示得到矮靈的寬恕。各姓氏向朱姓辦理,朱姓則向風姓長老辦理。2.祭告祖先homabes:殺豬後分配各戶,由朱姓、風姓主持祭告祖先儀式,要用奉獻的儀式恭請矮靈降臨。各社各姓氏的代表陪同向東方走,約離祭場30~40丈的地方,向著東方把供物奉獻給taai,即結束回來。3.薦晚餐paksau 及招靈rumaol:第二天清晨朱姓長老在祭場薦矮祖妣。祭場開始唱祭歌的第一章raraol(招請歌),由朱姓媳婦樁米,男士打tinaobun(米糕)。主祭者要在矮靈的神位前放煙斗、魚和泉水,近接kokoyuao(矮妣)前來。這個儀式僅有朱家才能參與,別姓賽夏族人及外族人不可參加。4.延靈kisinaulang:第二天傍晚各姓代表迎接矮靈至會靈所(祭屋)主祭者和朱家長老要在祭屋指揮祭典,外人不能接近或窺看。祭場舉行迎靈之舞到天黑,不作通宵之舞,第三天清晨再跳一段舞,然後大家解散。5.娛靈kisitomal:第三天傍晚至主祭家的祭場舉行歌舞,一直到第四天清晨,所唱之歌為kisitoma(真實之歌)云,舞法向右旋就像蛇的捲法,圍成圈手拉手,向右繞圈子跳舞,娛靈只有歌舞無儀式。歌舞進行約一小時,由朱姓男子護送蛇鞭p a p u t o l 進場,主祭者和朱姓長老在祭場中央揮動蛇鞭,賽夏婦女可抱嬰兒,讓孩子摸揮蛇鞭人的手臂,祈求小孩的健康。6.逐靈kisipapatnawasak:第四天傍晚與前一日同樣舉行歌舞,一直至午夜後歌舞停止,所唱之歌為kisipapatnaural(送別之歌)。7.訓話komawas:第四天午夜由朱姓及風姓長老站在臼上訓話,訓誡族眾虔誠致祭,檢討兩年族內的情形,勉勵大家要團結一致,維持賽夏族光榮的傳統。8.巡酒paraomarawak:訓話完畢後,主祭者持酒向眾族巡酒。把賽夏族的傳統pinosaksn放在舞圈中間,先敬長老,再由工作人員拿著酒壺和酒杯,走近跳舞行列,倒酒給自己前面的舞者。唱過一巡後,再到圈外倒酒給觀眾喝,歌舞跳到天亮。9.送靈kisipapaosa:第六天清晨送靈儀式,儀式分成好幾個階段。10.饋糧papasibilil 及丟棄芒草結tomana enosig:第六天清晨由朱姓族人為矮人作糧,由兩個青年(一為朱姓,一為其他姓氏)去山上砍回長約3尺的竹葉枝2枝跑回來,此時兩名朱姓媳婦取下插在屋裡的避邪芒草及包好的米糕(饋糧,矮靈旅中食糧),抱出祭屋外等二男人歸來。當砍竹葉枝青年快到祭場時,兩名朱姓媳婦繞祭場一週,然後往東跑把芒草結和米糕丟到地上,兩個青年緊追在後,並丟棄竹葉枝在同一點,兩名朱姓媳婦立刻跑回祭屋內,不能出來。當兩個青年去砍竹葉枝時,族人再祭場中圍成一個圓形。當兩名朱姓媳婦由祭屋向外跑時,族人把手上的芒草結往東方丟棄,並跳高喊著hui 之後儀式就結束。11.塗泥sumama:第六天清晨舉行塗泥儀式,青壯男子皆離舞列,只留婦女老弱重作舞圈歌舞,二男子取塗上泥漿的米籩,將之塗在舞群中婦女背上,由右向左,再由左向右,每人塗兩次,以避免矮靈返來糾纏及袪除病痛。泥漿是由祭場挖個洞加水攪成,並塗在米籩及蛇鞭使用。擦過的米籩及蛇鞭必順丟棄在丟芒草的地方,任何人絕不能去碰,第二天才能把今年製的蛇鞭檢回來。12.伐榛木marekasibook:在塗泥儀式前,派二名前往砍榛樹,塗泥儀式後,大家休息等待,砍榛樹者將歸時,歌舞復起。將榛樹綁芒草結,樹頭架於屋頂,樹尾架於叉形樹桿上使成平行,榛樹架好後,歌舞亦停止。13.跳抓芒草結kasu-enosig:榛樹架好後,由長老率領舞隊青年依次跳取芒草結,第一次由朱姓給跳者少許泥土,附於手掌中,每人約跳3 次。14.墮架pasaha ka sasol si β u λ ok:當芒草結已去一半時,榛樹儘量放低,賽夏族青年齊集樹梢下,爭搶樹梢或抓樹葉,並往東方丟棄。15.令毀架者飲酒pakas bavui:主祭者指定兩名並令飲酒。16.毀架pasu rin λ ao:主祭者令毀架者卸下榛樹,卸下之後毀架者藏在會靈所。17.折碎榛木tomiotoi si β u λ ok:青年齊力將樹枝折毀,由一分為二,再分為四,直到無法再折斷為止,然後向東方丟棄。 (三)祭後儀節1.賞勞hoema?on rinλao:朱家以酒、餈犒賞毀架者,在祭場提供餈由眾人搶食共享。2.答謝慶功宴hoema?on no kinasλinλawan:每次巴斯達隘祭典中要宴請朱祭司全家及參與巴斯達隘祭典有勞者,此一慶功宴是事先安排的,由各姓氏輪流。賽夏族認為輪到之家,則表示德、福、喜集於此家。3.送矮妣於野pakrolrol he koko:在慶功宴之家完成「送矮妣於野」儀節。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除多個複雜的步驟程序外,還使用各種不同的植物、器物,象徵不同的意義以達到不同的作用。1.舞帽(kirakil):祭典前由各姓製作,用來巡行在舞蹈隊伍中間。2.臀鈴(tabaa’sang):婦女跳舞時綁在背後靠臀的地方,產生的聲音做節奏,為舞步和祭歌引導。3.蛇鞭(paputol):為娛靈時由主祭者和朱姓長老使用。每次巴斯達隘祭典要製作一條,與上次祭典的蛇鞭一起使用,祭典結束後把舊的丟棄,新的留到下次使用。4.十年大祭旗(sinaton):由豆姓製作,豆姓和絲姓輪流背負,芎姓當助手,但不能背大祭旗,其他姓氏也不能碰祭旗。Sinaton在祭典第三天kisitomal時出場,那天傍晚由背旗者背著繞場2~3圈,然後把大祭旗固定在架子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繞場一圈,任何人不可阻擋。賽夏族人一生中要摸背旗者的背兩次,第一次是出生後第一次十年大祭,第二次是長大成人後自己去摸背。賽夏族的巴斯達隘祭典與排灣族的五年祭為台灣現存原住民傳統祭儀中碩果僅存的祭儀。也是賽夏族人在外族(泰雅族與客家人)不斷衝擊,不得不廢棄他們固有宗教祭儀的情境下,還能在他們心目中佔有極重要地位的一種祭儀。族人也一再表示:只要有賽夏族人存在,巴斯達隘祭典終將被慎重地舉行,巴斯達隘祭典將與賽夏族人共存亡。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賽夏族


類別名稱
原住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苗栗市自治路50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7-352961
主管機關名稱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所屬主管機關
苗栗縣政府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保存者/保存團體
苗栗縣賽夏族巴斯達隘文化協會
指定(登錄)理由
賽夏族內最重要的傳統儀式,儀式反應獨特的歷史觀(與達隘之傳說)、祭典歌舞呈現賽夏民族藝術,祭典前後籌備、儀式器物製作等等皆具有傳承族群文化知識的特殊性。現今僅存在向天湖、大隘村兩處,具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發展重要意義。
代表圖像來源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