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谿/茂林秋樹

石谿(1612-約1673)俗姓劉,湖南武陵人,字介丘,法名大杲,號髡殘、石禿、電住道人等。二十七歲出家為僧,清順治十一年赴南京大報恩寺,入藏社校刻大明南藏。順治十五年至幽棲山祖堂寺為住持至終。全幅構景密實,用筆渾厚,風格源自元四家之黃公望、王蒙。全幅墨色清潤,樹石著淡赭、石綠,並用重色敷填夾葉,增添秋意。傳世石谿作品多為巨軸,本幅手卷顯得特殊。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士林區
    至善路二段221號
  • 數量
    1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會授資籌二字第0972115965號
    2008-12-24 00:00:00.0
  • 級別名稱
    國寶
  • 種類
    種類代碼
    G1


    種類名稱
    藝術作品


    種類子類別代碼
    G1.2


    總類子類別名稱
    繪畫


  • 年代
  • 作者
    石谿
  • 材質
  • 尺寸
    縱21.9公分×橫236.2公分
  • 保存環境
    庫房或展覽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特殊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具有特殊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


    保存空間地址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保存空間屬性
    博物館、圖書館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歷史建築


  • 法令依據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六十六條。 2.「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四條。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既存(繼承)
  • 指定(登錄)理由
    石谿是明末清初四高僧畫家之一,他的繪畫顯露兩方面的傳統,一是率意不羈,所謂「粗服亂頭」的禪畫傳統,一是興於十四世紀元代,重視抒情寫意的文人畫傳統,如黃公望以書法的線條再現山石樹木,或如王蒙繁密蒼鬱的構圖。此幅畫用筆繁複,提頓轉折看似率意,實具法度。墨色燥溼並濟,濃淡相間,樹石著淡赭色、石綠,偶而用重色敷填夾葉,在平淡中,透露出些許秋意。畫中大約用了十幾種畫樹葉的方法,但不外乎點葉和夾葉,虛實相生,所以顯得密而不滯,豐富而多變化。若以瀑布為界,右幅著重於描繪茂密的秋林;左幅以山石為主,遠樹為輔,兩段都沒有向後延展的遠景,樹石都近在眼前,讓人彷彿置身在一片茂林巨石的景物之中。卷首右上角款題:「茂林秋樹圖。石道人。」前隔水有清乾隆帝1767年的題詩,指出這幅畫雖然充滿樹石,不見空隙,卻能運用煙嵐表現空靈的感覺。二十世紀後期,清初四僧在畫史上的地位得到進一步肯定。四僧不僅傳承宋元,同時開拓畫境,相較清初固守臨摹的畫家,尤具時代意義。本幅「茂林秋樹」為石谿山水畫代表作之一,具現石谿融會黃公望、王蒙筆墨的功力,是出入古人的佳作,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四條第一項第一、三、四、六款,指定為國寶。
  • 代表圖像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典藏或財產編號
    故畫001094
  • 保存現狀
    有損傷但狀況穩定: 1. 天綾傷補、裂痕。 2. 前隔水一裂痕、髒污。 3. 引首有輕微髒污。 4. 前隔水二裂痕、磨損。 5. 玉池有髒污。 6. 畫心有傷損。 7. 畫心有傷補。 8. 畫心有髒污。 9. 畫心有破洞。 10. 後隔水裂痕。 11. 托尾褐斑、折痕、變色。 12. 包首錦傷補、磨損。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