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

每逢閏年、閏月的農曆3月6日前後,「下路頭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為慶祝玄天上帝誕辰,便會舉辦具代表性,且已延續百餘年歷史的下路頭鞦韆比賽。 「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民俗活動流傳已久,起源時間不可考。相關文字紀錄出現在1904年(明治37年)《總督府公文類纂》 中曾記載下路頭庄發生瘟疫。在1909年(明治42年)《臺灣日日新報》 亦記載了下路頭舉辦盪鞦韆的活動。民間流傳幾則起源典故 ,分別為1.舉人女兒說、2.飛天說、3.龍穴說、4.殖民說、5.感恩說、6.掃疫說、7.龍船穴說。以上幾則傳說多是因當地發生瘟疫,居民向玄天上帝祈求後所得指示,需架設鞦韆並擺盪鞦韆,才能使龍船活躍擺動,人丁興旺,老少才會平安;或以「飛上天庭」的意象,意謂向神明致敬,感謝神明讓附近居民免於瘟疫所苦。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嘉義市
    嘉義市光路里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0972029712號
    2008-12-09 10:25:22.0
    變更/修正
    府授文資字第1095103062號
    2020-07-22 09:58:12.038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辦理週期為每逢閏年、閏月的農曆3月6日。鞦韆賽會於前一年冬至開始籌備。在謝冬後會由爐主、頭家與當地耆老開始找尋搭建鞦韆需要的竹材。所搭設的鞦韆架採古法,以刺竹和藤條搭建捆綁。依慣例於農曆大年初一在廟埕搭建,配合當年流年運勢方位搭設鞦韆。主柱洞深度約1公尺深,但主柱架好後回填的土壤最多只能覆蓋洞深四分之三,以保持竹子彎曲彈性。鞦韆架起的高度高達12公尺,相當於4層樓房,主辦單位會在擺板與扶柱上加裝安全繩。鞦韆在廟前架設時間約有三個月。在農曆3月6日舉辦鞦韆賽會前,會先舉行下路頭的遶境儀式。鞦韆賽會舉辦時,鞦韆啟動須仰賴地面助手以竹竿推動,參賽者借勢奮力擺盪。比賽一般分團體與個人兩組,每組再以年齡區分為兒童組、青少年組、青年組、壯年組、長青組進行比賽。比賽不限時間,以盪的高度決定勝負 。
  •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其他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嘉義市忠孝路275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2788225#505
  • 主管機關名稱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嘉義市政府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
  •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款。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嘉義市武當山玄天上帝廟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有傳統性:光路里高空幌韆鞦已有百年歷史,並形成本地重要之民俗節慶活動,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之傳統性。 2.具有地方性:在嘉義市湖仔內下路頭地區瘟疫不斷,村民虔誠祈求玄天上帝能消災止厄,而後瘟疫果真因此消失,居民為感念玄天上帝之神威,並由幌韆鞦活動遂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之民俗活動。 3.具有獨特性:幌韆鞦於每逢閏年、閏月的玄天上帝神誕(農曆3月6日)前後舉辦,依古法搭設的鞦韆架,以刺竹和藤條架設、捆綁,鞦韆架起的高度高達12公尺。自農曆大年初一即在廟埕搭建,至三月始舉行賽會,是全台獨一無二的鞦韆民俗賽會。 4.具有潛力性:鞦韆賽會已成為嘉義市代表性之民俗慶典活動,具有潛力發展形成觀光慶典之民俗活動,藉此更能將本民俗活動推廣給一般大眾認識。 5.本項民俗與下路頭庄早年疫病叢生息息相關,為解決疫病所害,醮祭禳災所延續下來的民俗儀式,其精神價值在於地方對玄天上帝之信仰,每五年二閏,農曆3月6日玄天上帝聖誕時,於廟前幌韆鞦以掃除災厄。原公告名稱「下路頭鞦韆賽會」係指西元2008年(民國97年)起,每年辦理之鞦韆節活動,與本項民俗有別,故予以修正。
  •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