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路關石獅公信仰

1.舉辦日期與週期 「大路關石獅公信仰」每年於農曆2月29日石獅公生日當天舉辦「石獅公文化節」。 2.起源 大路關石獅公為特殊的客家民俗信仰,起源於來臺開墾的客家先民,用於鎮風(西邪風)鎮水(口社溪,也因此獅公們一定是面向正東方)、阻擋猛獸、害蟲及原住民等災害。 3.相關傳說 當地保存的大路關石獅公共有3尊,當地居民以獅老大、獅老二、獅老三來指稱3尊石獅公。這3尊石獅公建造的年代,除獅老大建造年代略有些爭議外,其餘兩尊分別為1918年(大正7年)、1965年。獅老大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此石獅建於1777年(清乾隆42年)。過去大路關庄每逢農作物收成時節,就會有來自口社溪山谷的強風(俗稱西斜風)吹襲,造成農作物極大的災害,且大路關庄區域位於原住民山豬毛社進出入要衝。為鎮壓強風及原住民,村民們決定以土石、糯米、石灰、稻草等材料,堆砌製作一巨型石獅,並擇良辰吉時,為石獅公開光點眼,使其具有威力 。1857年(清咸豐7年)口社溪因氾濫導致大路關庄一分為二,獅老大為了保護村民而用身體擋在河道上,使自身被泥砂掩埋。由於當地傳說認為獅老大從建成至泥砂掩埋共80年整,以洪水發生的年份往前推算80年,即推知獅老大建成於1777年(乾隆42年) 。另一種說法是根據1937年(昭和12年)的《鹽埔庄舊蹟》提到:舊石獅像(獅老大)大約在115年前,也就是1822年(清道光2年)建立,後來被洪水淹毀埋入土中 。被泥砂掩埋的獅老大,直到1984年才重見天日,並進行修復毀損之部位。 獅老二建於1918年(大正7年)。建造原因是因為當時獅老大已遭土石掩沒,然而每逢大雨,口社溪就有暴漲的危險,村民想起過去保護庄頭的獅老大,於是有人提議再造新的巨型石獅,以威震水患。但1934年(昭和9年),口社溪再度氾濫,舊南勢災情嚴重,當地神明起乩直指是新造的第二尊大路關石獅公作怪,於是舊南勢居民依照當地媽祖指示,找幾名生肖為龍的男丁,在獅老二上淋上黑狗血,並在獅身屁股處加以鑿洞,使其神力失效;獅老三建於1965年,建造原因為第一尊獅老大仍沉埋於泥土之中,獅老二已斑駁瘡痍,故新建第三尊石獅公,即獅老三。此石獅公於1964年是由鍾騰輝先生擔任重建發起人,由村中泥塑匠師陳有样、萬巒匠師李達松進行修飾,於1965年完工。1984年曾重修 。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高樹鄉
    廣福村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屏府文推字第0970233203號
    2008-11-12 21:26:47.0
    變更/修正
    屏府文保字第10830216500號
    2019-05-24 16:15:18.509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儀式過程1或第一天(如何籌備與籌備所使用的器物或材料、儀式過程、儀式特色) 大路關地區以農曆2月29日獅老三完工之日做為石獅公的生日,並於2013年起開始辦理石獅公文化節 。文化節活動從早上開始一路到下午6點,包括出行、祭祀、及表演。本活動由屏東縣高樹鄉廣福村順天宮主辦,社區媽媽、巡守隊及志工協辦 。當天居民會準備供品至獅老大前祭拜,並舉行石獅公祭典 。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27001
  •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主辦單位-名稱
    屏東縣高樹鄉廣福村順天宮管理委員會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4條辦理
  • 保存者/保存團體
    高樹鄉廣福村順天宮管理委員會
  • 指定(登錄)理由
    具族群拓墾文史田野價值。石獅信仰在客家聚落中較為少見,可發展為別具特色之客家民俗信仰文化。三座獅像具當地人民生活傳承,為鄉民的信仰特色。雖建造時間前後不一,但考量其一貫性,仍登錄為民俗有關文物。三座獅像製作與造型兼具民俗性,具整體歷史文化關聯,宜一體保存。
  • 代表圖像來源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