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台中市最早開發的地區是南屯的犁頭店,相傳早期有許多動物在此棲息,直到張國等人來到南屯開墾後,南屯區內的飛禽走獸均開始移往他處,唯穿山甲還居住在地下或洞穴裡。以此衍生,風水學認為犁頭店正好位於一個穿山甲穴,穿山甲長相怪異,全身覆有瓦狀鱗片,自古被視為靈獸,能為地方帶來吉祥,而穿山甲有冬眠的習慣,因此每至端午時節,村民們均穿上木屐,用力踩地面,透過巨大的聲響欲將穿山甲震醒。另外還有一個說法,犁頭店俗稱「拉狸」,據古老傳說,墾荒時期,有一隻金色的「拉狸」(穿山甲)睡在地下,先民深信一旦穿山甲一覺不醒,會為子孫帶來災難。尤其端午節酷熱時節,最易使穿山甲昏睡,所以當地居民,會設法吵醒穿山甲讓牠「翻身」,老一輩的也認為只要穿山甲持續的「翻身」,地方一定會出現很多優秀人才,一直延續至今,演變成每年的端午節正午時,由里長帶頭,穿上長木屐,用競走的方式比賽「驚醒」穿山甲,讓穿山甲「翻身」,更穿插各式傳統民俗才藝活動,例如打陀螺、抬轎比賽、鐵圓框慢行等活動。 參考資料: 1.1989年,劉還月,《台灣歲時小百科(下)》,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2.1999年11月,林茂賢,《台灣民俗記事》,台北市:萬卷樓。 3.網址:http://www.wanhegong.org.tw/myweb/windows/C31.htm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中市
    南屯區
    犁頭店街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0970193126
    2008-08-12 16:01:59.0
    變更/修正
    府授文資遺字第10702930731號
    2018-12-03 00:00:00.0
    變更與廢止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1


    種類名稱
    風俗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每年端午午時舉行競賽,用兩塊長木板釘成釦環,成為四個人一起穿的連環木屐,每四個人自組一隊,穿上木屐協力競走。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西區市府路41巷19號
  • 主管機關單位
    遺址傳藝課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0280
  • 主管機關名稱
  • 所屬主管機關
    臺中市政府
  • 主辦單位-地址
    萬和路1段51號
  • 主辦單位-聯絡人
    蕭清杰
  • 主辦單位-聯絡電話
    04-23893285
  • 主辦單位-名稱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市萬和宮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十九條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萬和宮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傳統性,為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 二、具地方性,為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 三、具文化性,為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四、為台中市南屯區重要的地方活動,且舉辦時間十分長久,已發展成為台中市重要文化資產。 五、活動歷史與地方文化特色相結合,未來可發展為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 六、全台唯一不同於端午划龍舟的地方習俗。 七、穿著長木屐競賽,目的在喚醒沉睡的穿山甲,有特殊性,可顯示台中市南屯地區農業社會的風俗特色。
  • 代表圖像來源
    黃巧惠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