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

■ 學甲上白礁: 學甲慈濟宮主神保生大帝,係於明末由福建泉州府移民迎請,隨鄭成功部隊來台,而由學甲頭前寮將軍溪畔登岸。上白礁祭典根據考證,始於清領時期,學甲地區鄉民經常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由於保生大帝誕辰為農曆3月15日,故必須提前數日渡海,方能趕上神誕,所以乃訂為每年農曆3月11日。日治時期後由於台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來往關卡不便,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舉行隔海謁祖祭典。上白礁祭典原非年年固定舉行,20世紀後半,才逐漸改為每年舉辦。 上白礁祭典原屬學甲地區的區級祭典,參與廟宇以學甲慈濟宮的交陪廟、分靈廟、學甲13庄的庄廟為主。1977年左右,台灣興起尋根熱潮,上白礁祭典乃受官方支持,標舉其「飲水思源」的精神,而逐步擴大祭典層次,1980年開始,升格為縣級祭典,祭典主任委員為台南縣縣長;198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70週年,配合舉辦藝陣比賽與藝文展覽,由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林洋港主祭;1984年由出身學甲的台南幫大老、前台北市長吳三連擔任主任委員;1989年起,名義上又改由行政院內政部部長擔任主任委員,然而歷年來實際主祭者仍由台南縣縣長擔任。 1990年以後,學甲慈濟宮多聘台南縣縣長或其代表人主祭,如縣政府無人前來,則由學甲慈濟宮主任委員擔任主祭者;其餘繞境行程與動線,皆依舊俗進行。 ■ 學甲刈香: 基本上,「學甲香」是由「上白礁」繁衍而來,早期的「上白礁」僅係其轄域的一種神明祭慶,大抵在1981年前後,始變成今天這種全台聞名的盛大廟會。 一般說來,「上白礁」祭典遶境時,每年的「香路」頗為固定,基本上是1天的行程,全體藝陣和神轎,在宮內祭典結束後,由慈濟宮出發,經後社、光華、中洲而於下午5點左右到達頭前寮(將軍溪畔),在此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結束後,再依序經中洲、彭城、後社而返廟,整個活動大致在當夜10點左右可完成。 然而,這種「學甲-頭前寮-學甲」1天香路的遶境模式,受到「神祐人霑」利益的,僅係學甲、中洲兩大庄而已,其餘的11庄,都只盡義務而未享權利,也就是說同樣出轎出陣,僅遶別庄,祈別庄之安,卻不能遶己庄,求己庄之安,因此為求和諧與向心力,慈濟宮遂有遶巡13庄的3天「刈香」產生,此即一般所謂的「學甲刈香」。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學甲區
臺南縣學甲慈濟宮、將軍溪畔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70141209號
2008-06-27 09:07:33.0
級別名稱
民俗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學甲上白礁 「上白礁」祭典遶境時,每年的「香路」,基本上是1天的行程,全體藝陣和神轎,在宮內祭典結束後,由慈濟宮出發,經後社、光華、中洲而於下午5點左右到達頭前寮,在此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結束後,再依序經中洲、彭城、後社而返廟,整個活動大致在當夜10點左右可完成。 上白礁祭典參與廟宇、神壇往往達7、80間,隨行藝陣繁多,其中又以孩童飾演乘坐的藝閣聞名於台灣。藝閣在清領時期便已出現,當時以人力抬行或牛車展示,現在 則裝飾於車輛之上,改採機械動力,飾演神話、傳說、歷史演義等。早期皆以孩童真人裝扮,近年則多採電動花車。 每年固定參與上白礁祭典的藝閣,有:下社白礁宮「哪吒鬧東海」、「董漢尋母」;宅口興太宮「五虎平西」、「太子伏龍」;羅姓角「八仙棚」;三角仔清保宮「八仙過海」;後社聖和宮「郭子儀大戰烏鳳仙」;煥昌文衡殿「唐明皇遊月宮」等,至於電動藝閣則每年主題不一,早期尚有東竹圍「八美圖」、後社西龍宮「七鶴」等,唯現已消失。 台灣西南沿海5大香科皆以蜈蚣陣為香陣前導,學甲上白礁祭典蜈蚣陣由後社集和宮負責裝閣,為台灣西南沿海5大香科中,唯一維持由人力扛抬者,所費人力甚眾,極為勞苦,甚有罷工情事,曾有數年協商軍方出力幫忙,然幾經擲筊,仍維持人力扛抬。學甲蜈蚣陣裝閣孩童,共計36名,由各地信徒登記擲筊確定,繳納一定費用,以供治裝、裝飾、人力工資等等,並派出1名男丁協力抬行。 學甲蜈蚣陣採龍首、鳳尾形式,平日首尾供奉於集和宮內,稱為「蜈蚣公」。裝閣主題為5大香科中最為多樣者,多採自唐宋歷史演義,共有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西唐演義、白虎戰青龍、薛剛鬧花燈、郭子儀大戰安南國、狄青押軍衣、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狄青大戰八寶公主、水滸傳、岳飛傳等13齣戲碼,每年擲筊決定辦演劇目。 ●學甲刈香 學甲慈濟宮除每年固定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及繞境外,亦每隔4年舉行一次刈香,亦即「學甲香」。1987以前於保生大帝神前擲筊決定舉辦時間,之後則改由慈濟宮信徒代表大會決議,戰後曾於1971年、1978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舉行刈香。 每年上白礁祭典,香陣繞境區域以學甲及中洲兩庄頭為主;如舉行刈香時,3日遶行區域則含蓋昔日「學甲13庄」範圍,甚至廣及學甲區全境、佳里區、鹽水區、北門區鄰近地方。 與鄰近區的「麻豆香」、「蕭瓏香」一樣,「學甲香」刈香活動的舉行,也一定會組蜈蚣陣,擔任香陣開路前鋒的任務。而早年堅持不讓電子琴文化入侵的學甲香,近年來也都有電子琴花車的加入,中洲第1團的踏蹺陣則是每年必參與的陣頭,而 藝閣的的特色始終保持著傳統的氣息,如五虎平西,董漢尋母等,還有酷似蜈蚣陣的八仙棚,都是學甲香最具代表性的藝閣。 「學甲香」刈香活動整個過程如下: 第1日(3月 9日)/各地香團報到-宮內祭拜儀式-香陣出發(出香)-香路為南下轉東行(東竹圍、東寮、大灣、營頂、草坔、山寮、 瓦寮)-入廟。 第2日(3月10日)/香陣出發(出香)-香路為北上轉西行(西平寮、學甲寮、麻油寮、新芳、紅茄萣仔、渡仔頭、北馬仔、白米仔、紅蝦港、德安寮)-入廟。 第2日(3月11日)/香陣出發(出香)-香路為西行(新寮、七塊厝、後社、 中洲、頭港仔、西埔內、灰窯港、三寮灣、溪底寮、二重港、頭前寮)-舉行謁祖祭典(頭前寮將軍溪畔)-入廟。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福佬


類別名稱
漢民族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
主管機關單位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無形文化資產組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2213569#304
主管機關名稱
臺南市政府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保存者/保存團體
學甲區慈濟宮董事會
指定(登錄)理由
1. 祭祖活動有其特殊性,深具時間深度與歷史性,與地方開發史有密切關係,並整合學甲十三庄,為台灣刈香廟會指標性活動,具保存價值。 2. 上白礁祭典活動、請水火,具「飲水思源」、「香火薪傳」之民俗意義。 3. 參與刈香之聚落組織固定,廟會中之蜈蚣閣具特色。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