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斗普度公壇

北斗普度公壇位於北斗鎮南方,鄰近南面舊濁水溪流域,舊地名稱為「三角湧」。普度公壇興建理由,乃因清末北斗南側東螺溪,水患頻傳,沖毀家屋,淹沒農田,導致農民因水患與疾病喪生人數眾多;期間族群械鬥頻傳,傷亡慘重,遂使北斗街先民對於無主孤魂甚為重視,乃祭拜無主孤魂得以超生,則有興建普度公壇之動機。此外,普渡公壇前面榕樹,為北斗鎮重要老樹,樹旁古井,實乃早期先民取水來源,亦為北斗三大古井之一。北斗普度公壇祭祀主神為普度公,配祀地藏王菩薩,為北斗地區重要的角頭廟,每逢農曆七月於地方舉辦盛大普度活動,極具地方歷史意義。其中所祭祀的普度公,為全臺唯一金身普度公神像,左手持斧頭,右手執幡,上書「白靈幡接引西方」等字。 北斗普度公壇創建於嘉慶3年(西元1798年),初期為簡單寮舍,每遇水患與風災之侵襲,亦使構造破壞加劇,經歷數次修繕,皆無法改善建築之衰敗,遂在明治30年(西元1897年)遭受震災影響,而造成構造受損,大正7年(西元1918年)又因臨宅火災而焚毀。同年信徒集資募款,發起重建,於現址興建磚造建築,當時平面佈局礙於重建經費之額度、土地範圍的限制,以及市區改正的政策思想,僅設置廟埕、拜殿與正殿等空間,遂形成面闊呈單開間,由正殿帶拜殿格局。此時也奠基整體建築構成、樣式與空間布局之形貌。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部分構造曾毀於風水災害,信眾再次集資重修,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增建拜亭,翌年並追加洗石子材質供桌,而形成目前空間配置形貌。北斗普度公壇為北斗地區重要之角頭廟,每逢農曆七月於地方舉辦盛大普度活動,極具地方歷史意義。民國97年(西元2008年)經彰化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於民國98年(西元年2009)展開修復工程,民國99年(西元2010年)竣工,現今開放民眾參拜。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北斗鎮
    五權里光復路54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0970000554D號
    2008-04-11 09:45:55.0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北斗普度公壇於民國97年(西元200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狀為民國99年(西元2010年)修復後之廟貌,建築狀態良好。
  • 外觀特徵
    北斗普度公壇目前所呈現的建築空間配置,乃奠基於日治時期大正7年(西元1918年)所構成的形貌,當時平面佈局僅設置廟埕、拜殿與正殿等空間,遂形成面闊呈單開間,由正殿帶拜殿格局。二戰後則於鄰接拜殿前方增建拜亭一處,而形成目前空間配置。北斗普度公壇平面呈現縱深大於面闊格局,從外往內空間層級,分別由廟埕、拜亭、拜殿與正殿所組成。 廟埕為戶外開放空間使用,其功能可充當地區性逢節集體祭拜場所,或是作為宗教活動交陪用途之空間,現於廟埕上設有鋼棚架,地坪鋪設紅磚。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北斗開鑿八口水井,後僅存四口,地點分別在北斗普度公壇前埕西南角、七星里蘇府王爺廟與北斗紅磚市場旁、居仁里謝百江宅、北斗奠安宮前埕西南角四處。以往普度公壇附近為竹材市集,井水取用頻繁,但自來水普及後,廟方以水泥密封改做為圓桌。壇旁的大榕樹,亦是北斗重要的老樹。 拜亭主結構採鋼筋混凝土柱樑系統;屋頂採硬山式設計,屋面鋪設黑燻瓦,拜亭與拜殿交接界面施作天溝處理,脊頭仿日本鬼瓦樣式,使用泥作構成,外部施作洗石子裝修。 拜殿與正殿主體結構系統為磚造承重牆構造,採荷蘭式砌法,外牆以清水磚組構,磚縫位置,另以半圓凹勾縫處理,正殿帶拜殿屋頂採連續硬山式設計,牆體連續交接界面施作天溝處理,另於規壁位置,使用木形脊頭構成,屋面則鋪設素燒筒板瓦。屋脊之脊堵裝修,呈現「中洋合璧」形貌,脊堵前後中央施作大正時期流行的彩繪瓷版裝修;脊堵外框施作蝙蝠泥塑、彩繪、剪黏與脊面抓毛灰處理。此外,正殿之秀面形貌簡潔,從門戶開口設置方式,研判開口頂層,可能埋設鋼筋混凝土臥樑,或是磚砌平拱,以增加構造強度。正殿背面牆體設置兩處窗口,採弧拱磚砌構成,二戰後因室內壁面修繕之故,則以磚材封閉,而在龍邊與虎邊山牆上設有綠釉花磚氣窗,上方設有磚砌雨庇。門戶方面,則採傳統木製門戶構成原理施作,亦即採榫接方式組構,其中正殿秀面所裝置的雙片門扇,繪製「賞善司、罰惡司」為主題之彩繪門神,有別於一般廟宇門神所呈現之意涵;龍虎邊門採單片門扉設計,於身堵與頂堵施作木雕彩繪,均以吉祥觀念為主題,諸如:身堵題材為「螭虎團爐,迎春賜福」。北斗普渡公壇裝修材料之構成特色,實質反映出受到日治時期文化影響,除了融合本土化建築材料組成外,建築思想也逐漸跳脫傳統營建思維,亦提升北斗地區建築技術的向上革新。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正殿彩繪煙薰剝落,建議管理單位持續追蹤其狀況。 2.廟埕旁有瓦斯桶,附近有金紙堆置,建議管理單位應注意用火安全。
  • 使用情形
    北斗普度公壇為廟宇建築,開放民眾參拜參觀,並於重要節日辦理祭祀活動。 重要祭祀活動: 農曆7月28日普度公大士爺聖誕千秋 農曆7月29或30日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誕千秋 農曆5月13日霞海城隍爺千秋 農曆8月15日福德正神千秋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普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北斗普度公壇拜亭為單開間立柱,三面透空有頂蓋之空間,屬於半戶外空間,乃為拜殿延伸之祭祀場所。拜殿乃進入正殿之中介空間,上置捲棚頂,設置意圖乃壓縮空間尺度,變換空間層級性,圍塑出具有沉靜心靈之氛圍。此外,拜殿對看牆堵各設置拱型龍虎門,門額上書山明(龍邊)水秀(虎邊),二戰後因興建拜亭緣故,而以磚牆封閉,地坪以紅磚鋪設。 正殿由秀面界定出神域空間,室内使用機能則區劃出神龕與祭祀空間,神龕配置依神格大小擺設,祭祀空間設置供桌與拜碇,提供信徒參拜與求神問卜場所,極具莊嚴肅穆。北斗普渡公壇裝修材料特色,反映當時工程材料技術及社會文化,正殿室内牆面上半部為白灰壁,身堵為白瓷磚裝修,下半部臺度、秀面與拜殿對看堵採洗石子裝修,尤其正殿秀面門戶開口邊框,施作磨石子裝飾,以增加框料層次的變化。地坪装修同時也採用磨石子鋪面,尤其正殿與拜殿地坪中央,亦使用山樱花為符號的磨石子,鑲嵌於磨石子地坪之中。 普度公壇正殿供奉主神為普度公,配祀地藏王菩薩,其中,普度公在佛教中稱「面然大士」亦即所謂青面牙人;;北斗普度公壇所祭祀的普度公,亦為全臺唯一金身普度公神像,左手持斧頭,右手執幡,上書「白靈幡接引西方」等字。此外,正殿另供奉城隍爺、土地公與朱王爺;其中,正殿上方掛有「地藏王菩薩」匾額,乃為出自鹿港書法名家陳源之墨跡,疏為珍貴。另於神龕壁繪有麒麟装飾,腳踏法寶,作舉頭望日之狀。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北斗鎮
    三民段
    0293-0000
  • 緯度
    23.870512112547
  • 經度
    120.524899227606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暨<<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4條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曾文吉主持,《歷史建築北斗普度公壇修復工程工程報告書》,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0,P.1-3~P.1-5。
  • 指定(登錄)理由
    創建於嘉慶3年(西元1798年),明治30年(西元1897年)因地震毀壞,大正7年(西元1918年)後又因臨宅火災而毁,再發起重建。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再次整修,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增修拜亭。本廟祭祀之主神為普度公,配祀地藏王菩薩,亦為重要之地方角頭廟,每年農曆七月之普度為北斗鎮四大普度活動之一,極具地方歷史上之意義,且建物本體尚稱保存良好,值得登錄歷史建築以永久保存。
  • 網站名稱
    內政部臺灣宗教文化地圖-北斗普度公壇
  • 開放時間
    上午6時至下午21時。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