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壁黃家古厝

黃氏一族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由居住在菁寮的黃以開端,日治時期為臺南州新營郡後壁庄菁寮一五一三番地,黃以下傳有黄合興、黃合義,及黄全。 日治初期,黃合興購置土地,以「振興商行」從事雜貨批發生意,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在店仔口(今之白河鎮)設立據點,交由當時年僅19歲的三子黄振隆掌理。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設立「振興精米工場」,由四子振德經營。長子黃謀與次子黃冬則隨著黃合興打理田產事業。 大正時期黃家事業大開,土地購置的範圍已擴展至後壁寮等地,遍及現在臺南市後壁區、白河區,及嘉義縣水上鄉、鹿草鄉等地,黃家擁有近千甲土地及山林。 經商有成的黃家開始投入公共事務,黃合興、黃振隆父子參與1919年(大正八年)菁寮信用組合設立事務,同年7月16日核准通過。1921年(大正十年)產業由黃謀等四兄弟接手,1923年(大正十二年)在後壁火車站右前方不遠處的農地對面大興土木,興建新屋,至1926年(昭和元年)完工,黃家自菁寮遷址至後壁火車站前的下茄苳209番地。 1925年(大正十五年)在黃振隆的主導下,振興商行開始米、糖的業務,隨黃家產業逐步擴展,商行在黃冬、黃振與黃振德兄弟合作改組,1933年(昭和八年)3月20日,「黃振興合資會社」正式成立。土地的持有也開始轉移,逐步轉到會社名下,黃家產業走向公司化經營。黃冬負責土地開拓類;黄振德負責的是位於白河地區的山林事業與石灰製造,公司的「代表社員」由黃振隆出任,負責公司經營管理與對外事務,以及與其他公私部門聯繫等。 隨著黃家在此的建設及後壁庄役場的設立,使後壁車站前成為後壁莊重要的地區,由後壁火車站到現今後壁國小沿著白河路(172甲)與後壁火車站前省道兩側形成幾個不同的分區:行政區、文教區、佃農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而黃家新厝並非於分區的中心點,新的座向甚至背對著後壁的行政中心。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