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

臺 1 甲線上的「第二尖山橋」、「大坑溪橋」橋下基座大有來頭,橫跨塔寮坑溪上游野溪,它們是清代臺北到新竹段鐵道橋樑遺構,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推動近代化的重要證物。清代經龜崙嶺山區到桃園段的鐵道完成於光緒 17 年(1891),途中所架設之「九芎坑木橋」及「九芎頭坑木橋」,即為「第二尖山橋」及「大坑溪橋」前身。繼任巡撫卲友濂曾以「北穿獅嶺洞隧百尋,南渡龜崙則坂踰九折,路工之難如此。」形容龜崙嶺鐵道工程之困難與獅球嶺隧道旗鼓相當。 日治之初,由於清代所築鐵道路線標準不理想,坡度大、路線過於彎曲而進行路線改良,臺北到桃園路線改為經萬華、板橋、樹林、山佳及鶯歌。新路線開通後,廢線的鐵道路基多改為道路使用,「九芎坑木橋」及「九芎頭坑木橋」即於明治 40 年(1907)改建為一般道路橋樑,並改稱「尖山橋」及「大坑溪橋」。昭和 5 年(1930)進行道路橋樑拓寬工程,構造皆改為 RCT 桁橋;後「尖山橋」更名為「第二尖山橋」。 龜崙嶺鐵道橋遺構經多次改建與拓寬,尚能清晰分辨出清代的橋基與橋臺、日治時期的橋臺及拱體等結構,以及戰後民國時期的鋼筋混凝土構造,展現不同時代的土木技術。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桃園市
    龜山區
    萬壽路一段第二尖山橋及大坑溪橋下方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71060230號
    2008-02-22 10:11:30.0
    變更/修正
    府文資字第1030323638號
    2015-01-13 12:00:08.972
    行政改制
  •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15


    種類名稱
    橋樑


  • 現狀
    龜崙嶺鐵道橋位於台1甲線的省道上,河床周邊易生雜草,需定期清潔。
  • 外觀特徵
    這兩座橋樑的底座,依其石材的排列及種類,與1882年(光緒8年)興建的台北城城牆(城門基座為安山岩的一種觀音山石)極為相似,石材的來源應與城牆相同,出自於台北市內湖清代北勢湖採石場的石英砂岩。基座上方,日人所造之石造拱形道路橋面及其結構亦為石英砂岩所砌。在此兩座橋樑的東側各提有「尖山橋」及「大坑溪橋」的竣工牌額,應為觀音山石所刻。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古蹟上游端之擋土牆、邊坡及下游端與塔寮坑溪交界處枝雜草樹木應清理乾淨,避免影響防洪之安全與景觀。
  • 使用情形
    現作為省道台甲一線使用中。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桃園市桃園區 縣府路2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3322592分機8625
  • 主管機關名稱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桃園市政府
  • 評定基準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桃園市
    龜山區
    龍壽段
    18
    2
    桃園市
    龜山區
    龍壽段
    18-1
    3
    桃園市
    龜山區
    龍華段
    795
  • 緯度
    25.015839088321
  • 經度
    121.392367844869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交通史與建築史之價值。橋基保存完整,具歷史與時代意義,為清代劉銘傳時期鐵道橋及日治時期縱貫道路至民國時期公路建設之重要見證。 二、為清代臺北至新竹段鐵道橋樑少數尚存之遺構,是清代末年劉銘傳推動近代化的重要證物。 三、橋樑歷經清代、日治及民國等不同時期的演變,充分展現各時代的土木技術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