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竹北林家祠位於六張犁聚落之中心,為廣東饒平林姓之祠堂,林家祠的建立,淵源於林家次聖公嘗的設置。林先坤在乾隆年間聯合族人組織林次聖嘗會,乾隆五十五(1790)年購買土地作為次聖公祭田,此後又續購入六張犁庄附近土地,收益充作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祭典費用。 由於次聖公嘗財力龐大,光緒八(1882)年際在薰公等人的倡議下興建祠堂,稱次聖公廳。明治四十四(1911)年改建為現今一正堂、兩橫屋、一門樓型式之規模,堂上奉祀太始祖比干公、林氏始祖堅公等宗支祿位,成為六屋祖祠,後改稱林家祠,日後所設之九牧公、五十九公、觀吾公、拱寰公等祭祀公業概設於林家祠內。 民國九十五年新竹縣政府將林家祠指定為縣定古蹟。指定的理由為祠堂內主祀林姓列祖列宗,亦祭祀媽祖與義民爺,每年春秋二祭,充分表現出客家族群敬祖睦宗之文化特色,林家祠在歷史、文化、建築格局與工藝上均具特色,具保存價值。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民國五十五(1966)年,新竹縣林姓宗親會成立,民國六十七(1978)年改為台灣省林姓宗親會新竹分會,與次聖公忌辰合併舉行奉祭大典,九牧公學田之收入當作六屋派下裔孫之獎學金,亦在該日發放。民國七十(1981)年,林家祠創建百週年,管理人林祺熾等發起舉行百年紀念大典。 民國八十八(1999)年因縣治二期都市計畫之進行,六張犁聚落劃為民俗公園用地,並進行區域徵收作業,林家祠及區內傳統建築徵收為新竹縣政府財產,聚落內之老舊建物全數保存,林家祠仍作為祠堂之用,以保留本地饒平客家之宗族及祭祀文化。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竹北林家祠為新竹竹北地區發展的代表性家族—饒平林家六屋派下在台灣的總祠,也可說是清代饒平客家林姓族人來台的重要發展基地,林氏一族不但對地方開墾、社會經濟、慈善公益乃至宗教發展均有重要的影響力,同時,林家祠亦是見證客家宗族文化、嘗會(祭祀公業)發展、社會脈絡的重要空間。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