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礁溪二龍競渡

二龍競渡,根據考証是由以前當地平埔族(噶瑪蘭人)所遺留的農暇娛樂活動演進而來,而噶瑪蘭人聚居淇武蘭港的考古紀錄,至少有300年以上,在漢人不斷移入的過程中,二龍競渡也加入漢人的傳說和信仰,如屈原給皇帝吃鹽的傳說與龍船公鎮壓水域等,村民依照祖先留下來的歷史故事、道德觀念,口耳相傳,再配合環境生活的需要,演變為一套村人自己的歷史邏輯和風俗習慣。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宜蘭縣
    礁溪鄉
    二龍村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0950007040號
    2006-12-27 16:27:03.0
    變更/修正
    府文資字第0990003688號
    2010-05-26 11:29:10.557
    補登保存團體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090000639B號
    2020-01-21 17:49:05.053
    重新登錄類別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祭典
    名稱
    下水儀式


    舉行日期方式
    每年不同時間舉行,自活動開始後起


    行事說明
    下水儀式,包含競船下水前的一切準備事務,並有數個細項信仰儀式,以確保人們自陸地空間進入水域後,能達到平安與和諧。 龍船平日停放於渡船厝,又稱為龍船厝(lîng-tsûn-tshù),最早為竹木所搭建,後因颱風侵襲搬遷且重建,目前為水泥磚屋。早期值年爐主,須在初一、十五時,至渡船厝祭祀,現已無此例,但仍維持收丁口錢之傳統。通常在下水前,由渡船厝管理人排定時間,邀集爐主與庄頭居民,於渡船厝前進行擦膠、繳船(繳車)、力度、綁尾槳等工作。是指為競船塗上防水膠,並以繩索綁緊船體,及固定控制方向得尾槳,以備下水使用。 上述步驟完成後,才進行請船公、淨船、點睛等啟靈儀式,希冀使競船具有靈性,確保人們在水上活動的安全;也因此,渡船上充滿太極圖或制煞圖騰,即是要作為舵手們的防禦系統,讓「競渡」順利進行,不受「好兄弟」影響。 於點睛啟靈儀式結束後,龍船即準備於「龍船落崎處」下水,龍船落崎上下兩庄各有一處,乃「龍船下水」時之斜坡,「龍船」點睛後,由眾人扛抬龍船走到此處,並於此時進行「過火」儀式後,才能使龍船順著斜坡下水。通常,船到此處,大小鑼聲互應不絕,是下水儀式中,最重要的場域;早期兩庄龍舟互相邀請對方時,也於此處相候。


    名稱
    祭江儀式


    舉行日期方式
    每年不同時間舉行,自活動開始後起


    行事說明
    下水後,要先進行祭江儀式。最主要的「獻祭」,是上、下兩庄的競船分別繞行二龍村上下庄的水域範圍,並獻上事先綁好的「紙頭」,稱之為「獻紙頭」。 紙頭,乃是用「經衣」(或寫作更衣),上印衣褲與日常生活用品,專門焚燒給鬼與靈使用;獻紙頭時,將「小銀」包裹成團,在競船行進同時,由搶旗仔特別於曾經發生溺水,或陰氣較重之處擲出紙頭,任其漫天飛舞落入溪流水面,象徵提供日常用品與金錢,給水中的老大公、老大媽使用。 獻紙頭是二龍競渡水上祭江最主要的行為,上下兩庄形制不同,淇武蘭所製「紙頭」以十二張經衣攤平作底,將小銀包成長橢圓形,遇閏年須改為十三張,「代表老大公每月都有衣衫可更換」,而洲仔尾直接以不等張之經衣,將小銀包成圓球形;最終都希望以最順手的方式,大範圍地灑向河面。 競船在水面上行走時,岸上居民此時需準備祭品進行普度,提供二龍村水域中得溺死者與枉死者飽餐一頓,領受民間香火;藉以祈求境域平安,並主導後續的競渡活動,若人們頻繁奔走於水面,能平安無事,不受水鬼侵擾。


    名稱
    競渡儀式


    舉行日期方式
    每年不同時間舉行,自活動開始後起


    行事說明
    祭江儀式結束後,二龍村的競渡才會開始,其過程不僅止於娛樂特徵,更有著濃濃的信仰意涵,整體儀式包含有:邀請、競賽與搶進江標等。二龍競渡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處,便是競渡方式的特殊性,由於不設裁判、無鳴炮表示開始、不計時且不計次數,長期以來,上、下兩庄居民自有一套「理解獲勝」的詮釋方法。沒有制式的賽則設限,也使得二龍競渡的競賽技巧的複雜繁多;對當地人而言,競渡獲勝,將帶來一整年的好運,而取得勝方的進江標、順風旗,更是闔家平安、產業豐收、財源廣進的「保證」,這便促使傳統的二龍競渡,經常成為北臺灣眾人注目的焦點,乃至九份地區的礦工,都曾專程至此觀賽並贊助旗幟,以便於賽後取得進江標,冀求能夠順利「著金」。 外地人對這項活動都有如此熱情,更遑論當地人的風靡情形,據聞,早期競渡時,兩庄村民無不全心全意投入,爭取獲勝,好奇觀賞的外地人亦跟著緊張得現場氣氛鼓噪起來,因而形成宜蘭地區的歇後語云:「二龍村扒龍船─看人幹譙」;即表現出岸邊觀者如堵,鼎沸之聲,熱衷賽事的情形。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二龍村的龍船,没有龍的具像造形及龍型雕刻,船殼、船身及船槳塗滿太極拳圖案,用以驅趕水鬼,也以太極拳圖案位置的不同來區別淇武蘭與洲仔尾二庄的船。競渡前夕由村長按戶收取口金,端午當天,家家戶戶重新貼門聯,祭拜祖先、「龍船公」及「龍船婆」,並將龍船由龍船厝內請出,在點睛及與淨香儀式後進行競渡。 每年到了四月由村長出面邀請上下庄年長耆老、仕紳等共同商議有關船賽事宜、平安旗製作、河道疏濬等工作,到了端午節當天由輪到主事的鄰長敲著大銅鑼,召聚村裡壯丁,上庄淇武蘭、下庄洲阿尾,兩庄頭會擇良辰吉日,燒香、燃炮,由庄裡少年仔將龍舟從龍舟厝中請出來,並將龍舟抬在晒穀場上,然後用藤條將一根圓木龍骨從頭至尾綑牢在船身中心,以免船隻在用力划動時失去平衡,完成縛龍骨、繫繩、塗油粉飾、架舵、插旗等工作後,於祭典會場(大稻埕)中獻紙錢鳴炮,並齊力抬龍舟下水,經過這一番程序後,村人才會認為「龍神爺」是真正的附了船。此刻,家家戶戶以長條椅虔備牲禮,在河邊祭拜河神。這個習俗已經相傳二百多年,是台灣最具有鄉土文化之民俗活動。 二龍競渡主要特色為:1.選手是以站姿划船而非坐姿;2.只敲鑼不打鼓;3.没有設裁判。
  •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福佬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宜蘭縣宜蘭市復興路二段10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9322440#605
  • 主管機關名稱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宜蘭縣政府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6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宜蘭縣礁溪鄉二龍社區發展協會
  • 指定(登錄)理由
    二龍村之龍舟民俗活動因為時代背景加上宗教的滲入,與台灣其他各地划龍舟比賽,當作一個節令運動,頂多僅代表一種習俗的應景玩意兒,的確是與重不同,如此君子之爭不以勝負、輸贏為目的,並以兩岸的觀眾為裁判的方式,為臺灣唯獨僅有的民俗活動。
  •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