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下水儀式
舉行日期方式
每年不同時間舉行,自活動開始後起
行事說明
下水儀式,包含競船下水前的一切準備事務,並有數個細項信仰儀式,以確保人們自陸地空間進入水域後,能達到平安與和諧。
龍船平日停放於渡船厝,又稱為龍船厝(lîng-tsûn-tshù),最早為竹木所搭建,後因颱風侵襲搬遷且重建,目前為水泥磚屋。早期值年爐主,須在初一、十五時,至渡船厝祭祀,現已無此例,但仍維持收丁口錢之傳統。通常在下水前,由渡船厝管理人排定時間,邀集爐主與庄頭居民,於渡船厝前進行擦膠、繳船(繳車)、力度、綁尾槳等工作。是指為競船塗上防水膠,並以繩索綁緊船體,及固定控制方向得尾槳,以備下水使用。
上述步驟完成後,才進行請船公、淨船、點睛等啟靈儀式,希冀使競船具有靈性,確保人們在水上活動的安全;也因此,渡船上充滿太極圖或制煞圖騰,即是要作為舵手們的防禦系統,讓「競渡」順利進行,不受「好兄弟」影響。
於點睛啟靈儀式結束後,龍船即準備於「龍船落崎處」下水,龍船落崎上下兩庄各有一處,乃「龍船下水」時之斜坡,「龍船」點睛後,由眾人扛抬龍船走到此處,並於此時進行「過火」儀式後,才能使龍船順著斜坡下水。通常,船到此處,大小鑼聲互應不絕,是下水儀式中,最重要的場域;早期兩庄龍舟互相邀請對方時,也於此處相候。
名稱
祭江儀式
舉行日期方式
每年不同時間舉行,自活動開始後起
行事說明
下水後,要先進行祭江儀式。最主要的「獻祭」,是上、下兩庄的競船分別繞行二龍村上下庄的水域範圍,並獻上事先綁好的「紙頭」,稱之為「獻紙頭」。
紙頭,乃是用「經衣」(或寫作更衣),上印衣褲與日常生活用品,專門焚燒給鬼與靈使用;獻紙頭時,將「小銀」包裹成團,在競船行進同時,由搶旗仔特別於曾經發生溺水,或陰氣較重之處擲出紙頭,任其漫天飛舞落入溪流水面,象徵提供日常用品與金錢,給水中的老大公、老大媽使用。
獻紙頭是二龍競渡水上祭江最主要的行為,上下兩庄形制不同,淇武蘭所製「紙頭」以十二張經衣攤平作底,將小銀包成長橢圓形,遇閏年須改為十三張,「代表老大公每月都有衣衫可更換」,而洲仔尾直接以不等張之經衣,將小銀包成圓球形;最終都希望以最順手的方式,大範圍地灑向河面。
競船在水面上行走時,岸上居民此時需準備祭品進行普度,提供二龍村水域中得溺死者與枉死者飽餐一頓,領受民間香火;藉以祈求境域平安,並主導後續的競渡活動,若人們頻繁奔走於水面,能平安無事,不受水鬼侵擾。
名稱
競渡儀式
舉行日期方式
每年不同時間舉行,自活動開始後起
行事說明
祭江儀式結束後,二龍村的競渡才會開始,其過程不僅止於娛樂特徵,更有著濃濃的信仰意涵,整體儀式包含有:邀請、競賽與搶進江標等。二龍競渡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處,便是競渡方式的特殊性,由於不設裁判、無鳴炮表示開始、不計時且不計次數,長期以來,上、下兩庄居民自有一套「理解獲勝」的詮釋方法。沒有制式的賽則設限,也使得二龍競渡的競賽技巧的複雜繁多;對當地人而言,競渡獲勝,將帶來一整年的好運,而取得勝方的進江標、順風旗,更是闔家平安、產業豐收、財源廣進的「保證」,這便促使傳統的二龍競渡,經常成為北臺灣眾人注目的焦點,乃至九份地區的礦工,都曾專程至此觀賽並贊助旗幟,以便於賽後取得進江標,冀求能夠順利「著金」。
外地人對這項活動都有如此熱情,更遑論當地人的風靡情形,據聞,早期競渡時,兩庄村民無不全心全意投入,爭取獲勝,好奇觀賞的外地人亦跟著緊張得現場氣氛鼓噪起來,因而形成宜蘭地區的歇後語云:「二龍村扒龍船─看人幹譙」;即表現出岸邊觀者如堵,鼎沸之聲,熱衷賽事的情形。